English

“皮书”系列“人大”新书加盟

2003-04-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记者 祝晓风 我有话说
本报讯 近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一批社会经济和人文社科的年度报告陆续出版,因为它们多以“蓝皮书”、“白皮书”的面目出现,所以又被称为“皮书”系列。而新近出版的“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2002”系列丛书3种,则以学术权威性、创新性赢得学界好评,被称为“走到了‘皮书’的前沿”,是“学术界一个值得关注的事件”。有学者甚至提出,这一系列的出版,可能标志着“人大指数”的问世。

在4月中旬召开的研讨会上,刘大椿教授指出,“报告”的学术定位将“历史的”、“实践的”、“前瞻的”学术角度结合起来,特色鲜明,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东琪认为《报告》将理论性、对策性结合得较好,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振中则指出,《报告》的出版,显示了中国人民大学建设一流出版社的雄心和气魄。

为了贯彻江泽民同志2002年4月28日考察中国人民大学讲话的精神,进一步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中国人民大学决定组织编写年度发展研究报告,刚刚出版的是3个相对独立成编的《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报告》,每年一期。

《报告》的编写是一项动态的系统工程,力求做到定位准确、目标明确、组织有序、出版及时。有关人士介绍,希望通过《报告》的编写出版,发挥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门类相对齐全、重点研究基地和重点学科为数众多的优势,整合全校的科研力量,吸收校外的合作力量,对党和政府的社会、经济、文化决策起到应有的参考作用,为学界和广大读者提供一份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

为了努力使《报告》具有权威性、针对性、预见性和连续性,编委会遴选全校相关学科知名学者,并聘请校外有关领域的专家,组成高水平的研究和写作队伍。《报告》作者以调查研究为基础,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现实,发现重大问题、研究重大问题,力求提出有根有据、深入全面又富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为党和国家的决策提供科学参考。《报告》不求全,而力求精,不求面面俱到,而力求有所突破,拒绝平庸。《报告》力求洞察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趋势,把准中长期社会、经济和学科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以便增强发展的有序性,避免发展的盲目性。《报告》每年不间断地定期出版,这种连续性是《报告》被社会承认、产生越来越大影响的必要条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