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追求非功利性的情趣阅读

2003-04-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文娟 我有话说
上海是时尚之都,身处其中的大学生阅读也有流行指数。从“安妮宝贝”、《向左走,向右走》、《蛋白质女孩》、《菊花香》到《幻城》、《七朵水仙花》;甚至对文学名家作品的阅读也有其发烧阶段,从沈从文、王小波到村上春树,现在又转回米兰·昆德拉,而学术书籍也有它的季候风向,从《中国文化史导论》、《万历十五年》、再版的《拯救与逍遥》到《中国思想史》。尤其是畅销书,如同新闻,过时不热。校园书店中《米》的热卖也是一例。随着电影《大鸿米店》的二度被禁,苏童的原著《米》成为了近期大学生阅读和寝室夜谈的热点之一。伴随电视剧和电影的播放,先后走进他们阅读视野的有《大明宫词》、《魔戒》、《哈利·波特》、《橘子红了》、《冬季恋歌》、《金粉世家》。

相当多的学生一方面跟随流行的阅读潮流,因为这个潮流中的书籍内容是课余大家谈论的话题之一。同济的一个学生认为,读畅销书也是一种“合群”的表现。另一方面,他们也有自己的选择与坚持。这些天,悼念张国荣的书纷纷上架了,问及是否会购买时,大部分的同学回答是否定的。可是黎家明那本《最后的宣战》却引起了不少人的阅读和购买兴趣。一个华师大地理系的女生认为,自己不是畅销书的追随者,但从中获得了对生命全新的认识与体验。另一个复旦的学生则谈了自己购买《一切从大学开始》的原因,“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调整心态,度过大一的转型期。”

上海是一个时尚之都,大学生的阅读也颇具有时尚的品位,尤其是女生。被采访的女生都有看时尚杂志的经历,不少人是《瑞丽》的忠实读者,许多人也看《ELLEL》、《都市丽人》,在上海新创刊不久的《秀》也成了女生们的新宠。而《申江服务导报》、《上海一周》、《上海星期三》、《东方体育》这样的体育娱乐时尚性报刊也是大学生阅读时选择较多的对象。除此之外,像《书城》、《万象》、《书屋》、《读书》这类“诚品”刊物在上海的大学校园中也颇受欢迎。

他们将有关时尚的阅读称为“快餐阅读”,而将有关名家文学作品、学术书籍的阅读称为“经典阅读”。上海的大学校园里,你常常可以看到这两种阅读同时发生的现象。一个复旦学生的看法就很具有代表性,她说:“关注流行时尚是年轻人的本性,所以我们肯定少不了这方面的阅读,尤其是大一时这种阅读的渴望很强烈;但是阅读中仅有‘快餐’是不够的,随着年级的变化,我们会逐渐理性地选择自己的阅读对象,‘经典阅读’的比例大大增加了,但依旧会通过阅读了解体验一下流行。”

很多大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如华东师大的一个女生称自己是张爱玲迷,她不仅读过张的所有小说,还在卓越网上订购了一套价格不菲的《张爱玲全集》,甚至打算本科毕业后考中文系的研究生,专门研究张的作品。另外,沈从文、王小波、李碧华、村上春树、川端康成、杜拉斯的小说,周国平、毕淑敏、董桥的散文都是他们书架上常见的书籍。问及是否会读中国古典的文学作品时,被访者中除了中文系的学生之外,大部分学生的阅读范围都在古典小说名著的范围之内,读古典诗词作品的为数不多。

同学朋友介绍、老师推荐、杂志报刊及网上评论是大学生了解图书、选择自己阅读书籍的几种途径。在上海,因为每个大学生都有机会读到免费发到寝室的《文汇报》,所以不少大学生,尤其是平时专业功课较为繁重的理工科学生的阅读选择,受《文汇报》上《书缘》专刊的影响十分明显。被采访的学生中,有一半以上因为看了《书缘》上关于《有了快感你就喊》的评论而选择了这本书来阅读。也有人坦言,《文汇报》上的《新书摘》栏目对自己的阅读选择影响很大,“我会仔细地阅读每一期《新书摘》的内容,觉得好的就去借或者买来读全本。在我看来,书摘较之书评,能更客观更真实地反映一本书的面貌。”华东师大的一个同学如是说。

有时候,某个名家到大学里作报告也可能会引起一阵不小的阅读热潮。例如,哈贝马斯的上海行就曾经引发了一阵阅读哈氏作品热,而张五常上海行之后,大学生更为关注张氏的作品,甚至其传记在大学校园的书店中也卖得不错。一个同济大学的学生笑称赶这种热潮读书的人是“读书症候群”,但他认为,出现这样的“症候群”也未尝不好,至少很多人通过这个阅读热潮读了一些好书,而且其中某一本书还有可能对他造成很大的影响。

可见,在上海大学生的眼中,无论是畅销书、时尚杂志还是名家文学作品、学术书籍,有情趣、非功利性的阅读才是他们追捧的。

“阅读风向”诚向全国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征稿。内容为各地大学生阅读调查实录,要求为通讯文体,文字清新流畅,凸显阅读地域特征,有统计数据和理性分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