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文中关于“‘著作等身’和‘学富五车’一样,都是简书时代的成语。……至于‘著作等身’之说,想必也是指简书而言”的说法,似有不妥之处。
“学富五车”的典故,源自《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众所周知,纸的发明是在汉代,庄子所处的时代书写多用竹简和木札。所以,说“学富五车”是简书时代的成语,当然不错。
至于“著作等身”,就不能“想必也是指简书而言”了。《宋史·二六五·贾黄中传》:“黄中幼聪悟,方五岁,(黄中之父)每日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这里的“等身书”指的是与读者的身高相等的卷子。后来演变的“著作等身”,则是形容著述者的著述极多。显而易见,宋代及后来的人不论读的书、还是写的书早已经不再是“简书”了。
成语一般都有其特定的、整体的意义。例如,“学富五车”指学识的渊博,“著作等身”形容著述极多。我想,如果不把“五车”“等身”字眼凿得太实,便不会把“等身”的著作误认为“简书”,也不会发出“纸书时代似乎就难以做到”“著作等身”的感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