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乾隆怎样编书

2003-05-0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乾隆皇帝在位60年,做了不少大事,如六下江南、“十全武功”等等。但是,能让他青史留名的应当是他在文化事业方面完成的一项宏伟事业:主持编纂了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为宏伟的文献总集《四库全书》,对于保存和整理我国的文化遗产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乾隆在丛书的编纂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书籍质量的认真负责的态度尤其值得称道。他在繁忙的政务中抽出时间,关心编纂《四库全书》的每一个过程,使书籍的质量得到了有效的保证。

乾隆尽管政务繁忙,仍不时审阅《四库全书》馆送来的缮写本,多次发现其中错字。有一次,他阅读康熙御制诗集,其中“桃花”的“桃”字误作“梅”字,于是降谕说:“朕于所缮各种书籍,原未尝有意苛求,亦实无暇通身细阅,而信手披阅,错字自然呈露,则其它舛误,谅更不少”。他要求总裁们每日到馆,“但能每本抽阅数处,时为驳正,则校对及誊录等皆知有所儆畏经心”。为了使校缮人员能悉心工作,在乾隆的要求下,《四库全书》馆的总裁大臣们专门制定了一部《功过处分条例》,对誊录、校对人员的功过赏罚作了明文规定。尽管处分条例规定甚严,但谬误仍然不少,为此而被记过和罚俸的甚多,其中就包括总纂官纪昀(纪晓岚)等人。而从事校对的总校官们被记过次数最多:仓圣脉1686次,朱铃2734次,王燕绪达3705次。可见乾隆对《四库全书》质量的督察之严。

乾隆编纂《四库全书》的功过是非姑且不论,他对编书的严肃认真的态度的确是值得称道的。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几乎一切事业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唯有书籍的质量在一天天的退步,几乎到了无错不成书的地步。笔者不久前花去数百元买回一套上世纪90年代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洋洋20厚本的《资治通鉴全译》,细读才发现上当不小。尽管本书打着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的招牌,尽管编委会中赫然标着余冠英、罗尔纲、程千帆等著名学者的大名,书中的校对错误却比比皆是,无法卒读。如“拂”错为“佛”,“棒”错为“捧”、“徙”错为“徒”等。幸好笔者还另有一部岳麓书社版的《资治通鉴》可以对照,不然,许多地方完全无法知道是我理解的错误还是校对的错误。出版社对待中国文化名著的轻率态度可见一斑。我觉得,所有的出版社都有必要学习乾隆编书的认真负责的态度,甚至也可以制定一部《功过处分条例》,对于出版的每一个环节严格把关,把差错降到最低限度,这样才对得起自己的“衣食父母”——节衣缩食来购买书籍的广大读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