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较一般人更关心陈寅恪先生,除了他的人格和学问外,大概还因为他的诗。自己于诗有偏好,馀事作诗人,每爱诌几首歪诗。几年前曾分别在香港和内地报纸刊发《陈寅恪先生的清华情》一文,是因为从陈先生的诗里读出了他离开北京后对清华园永久的怀念,文章最后说:“清华大学,真该将陈寅恪先生移葬于北京,让他与另一位大师王国维一起,长眠于清华园内。”虽说不过是作为文章的结尾,但确实也是自己的一种希望。我们不妨作一设想:清华大学采纳了我的建议,清华园内,距王国维墓不远处,是陈寅恪墓,那将是一种什么风景。
如今江西要让陈寅恪先生魂归故里,让这位大师长眠于风景秀丽的庐山,怎能不让人感到高兴而为江西有关方面的这一明智之举叫好呢。我知道,他们这是对乡先贤的敬重,更是对大师声名的珍惜。文化名人的声名,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一笔可贵的无形资产,所谓“世间无价是声名”,本人近来对此有着异乎寻常的感受。
去年秋天,一些中年诗人组建了一个中镇诗社,这在诗社林立的如今,本是极寻常之事。叫中镇诗社,是因为成立会在以大槐树著称的洪洞召开,主峰位于洪洞县的霍山古时曾被封为中镇,于是就以中镇为名,可知这个社名再平常不过了,以致有人起初以为“中镇”是个无名小镇。而中镇诗社成立的消息传开后,却立刻引起了各地诗人的极大兴趣,要求加盟者接连不断。究其原因,是社员中有一些颇为引人注目的实力派诗人,如曹长河、蔡淑萍、星汉、周济夫、杨启宇、王玉祥、王蛰堪、王亚平、熊盛元、熊东遨、段晓华、周燕婷等。其实中镇诗社成立不久,所办“中华诗词网”(www.zhsc.net)才开通几个月,诗人之家还未建成,以后能办成什么样子尚难预料,各地诗人便寄以厚望,格外关注,使人强烈地感到声名的价值。这不过是一些实力派诗人,如果是一批声名更隆的诗人,无疑将产生更大的效应。
文化名人的声名是一种财富,虽说人们一般也明白此道理,知道其价值,但能像商品的名牌那样给予足够重视的却不多。笔者去年曾在《深圳特区报》刊发《文化建设与名人作用》之文,指出一些省欲建文化大省却不知道发挥名人作用的现象,希望有关方面能重视当地名人。在文化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的今天,一些有影响的文化人,哪怕是已作古者,其声名都应该受到格外珍视。清华大学失去了将陈寅恪先生移葬清华园的机会,自然为一憾事。江西将陈先生移葬庐山,这座名山又将增加一处著名景观。谁到庐山,能不去陈寅恪先生墓前一拜呢。陈先生的英名,陈先生的人格和精神,将更为江西增色。而江西有关方面在对待名人这一点上,也值得其他地方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