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部学术创新的力作

2003-05-21 来源:中华读书报 张颖 我有话说
进入21世纪,创新已成为人们谈论最多的时代话题。在出版这个先进文化传播领域,创新的需求尤为迫切。如何发掘优秀的科研成果,使之能够及时出版,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需要编辑的创新意识,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尚学锋、过常宝、郭英德教授合著的《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就是在编辑创新意识驱动下,经过调查研究发掘出来的一部学术创新的力作,作为国家社科研究项目,出版后经专家评定为A级成果。

这部著作的创新,首先体现在研究的角度和范围方面。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从总体上说,以往都是从作者和创作的角度来进行的。本书打破了这种传统的角度,转而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考察文学史的发展。本书作者认为,文学接受是文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接受活动对于作品价值的确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学史不仅是作家和作品不断产生的历史,也是读者的阅读史,是文学文本的效应史。在以往的文学研究中,人们往往注意了文学作品是如何产生的,而忽略了它们是如何被接受的。忽略了接受活动在文学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从而将复杂的文学现象简单化、片面化。有鉴于此,本书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文学史。这就有助于从文学的生产、接受以及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上来把握文学史发展的动态结构,深入认识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全貌,总结其规律与特色。在此基础上,书中对其它文学史著作中某些不大重视的问题,做了深入具体的探讨。例如关于各个时代文学传播的方式和特点,各个时代文学教育的情况等等,本书把它们作为影响文学发展的重要方面加以考察,弥补了前人研究的不足。

由于角度新颖,作者在分析文学现象时能突破原有的模式,提出新的见解。例如论及《诗经》时,作者就没有像一般的文学史那样去阐述《诗经》的创作、流传和影响,而是重点考察人们对它的应用和阐释,分析在应用和阐释中体现出来的观念及方法,进而揭示先秦汉代儒家是如何从中总结出比兴的原则,进而影响到后代文学的发展。这种影响,并非《诗经》本身的影响,而是接受者的理解和阐释影响后代文学创作的例子。如果不是从接受史的角度去考察,就很难说清楚这一问题。

研究方法的创新是本书的一个突出特点。作者广泛借鉴了从国外传入的接受美学、阐释学、文艺社会学、传播学等理论,将它们与传统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书中资料翔实、理论性强。同时作者也注意将传统典籍文献与新出土文物相印证,例如在讲到唐代民间的文学氛围时,作者便通过出土的唐代瓷器上的题诗,考察当时民间对文学的喜好,而后又引用唐代的传奇、李商隐诗以及敦煌卷子,考察唐代民间礼俗活动中的用诗行为,这种旁征博引式的考察,表现了作者敏锐的思想、开阔的视野和严谨求实的学风。

对历史上文学接受行为的研究正在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但是综合性的古典文学接受史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先例,本书的出版填补了这一空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