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论文价值系统”说

2003-06-18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越来越多的高校把论文“量化”用作研究生学位资格的必备砝码。与此同时,花钱买版面、找关系推荐乃至“鼠标下载速成法”之类奇怪的风气也在我们身边尴尬地演绎着。围绕“量化”的异议,至今已不再新鲜,然而透过表象看本质,对论文价值认定标准的有效反思似乎还很不够。于是两位研究生出现下面的对话便不难理解了——甲:“你还没练成上二级刊物发文章的功力?”乙:“二级刊物上的文章和我撞车了!”甲的好心提醒换来了乙的反唇相讥,不是偶然的。因为他们对论文的态度,分属两个截然不同的价值系统。

对甲而言,发表论文是一种学术的锻炼、一个自我学术生命中充满必然性的特定环节。换言之,“我今天写论文的目的在于训练学术基本功,基本功打扎实了,学术上才能入门!”唯其如此,这类论文只要做到观点明确(而未必要独创)、自圆其说、行文流畅、引文规范,从教学序列上讲就是成功的。现实正如西班牙当代学者雷蒙·潘尼卡所说:“一个个体若他的个人价值和社会名声得不到一定的认可,他就不能生活。”例如,倘不否认“量化”这种工具理性的效应,一个古典文学博士点,《论李白的诗歌风格》、《唐代绝句艺术》之类前人早已经做了七分高度的题目,你倒是大可以堂而皇之再来重复个三分高的。从这个角度看,“量化”正常吗?

但对乙来说,发表论文则是一种学术的贡献,一个整体学术场景中“睹一燕知春至”的质的跃迁。换言之,“我如果不能真正地给学术薪传留下自己独创性的成果,蹈袭前人,写甚论文?”这不只是“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时间问题,首先是某种程度上正在和我们疏离的价值理性问题。记得季羡林先生介绍过德国大学的论文制度:“一篇博士论文在答辩前一个小时,看到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发表了同样的观点,此文即告作废,一点都不含糊。”(《季羡林传》P521)在他们,学术研究就得这样严谨。在我们,更有王元化先生这样高瞻远瞩的学者,通过对知性思维方法的反思,而得出“有新颖观点的学术论文,也可能是内容空洞思想贫乏的”(《九十年代日记》P294)这样深刻的结论。真正的创新岂能如过江之鲫!从这个角度看,“量化”正常吗?

其实辩证地看,学术是工具和价值的有机统一。不能没有锻炼,它乃是技术的层累;也不能没有贡献,它却是思想的突创。锻炼的目的,是要培养起积极的问题意识;贡献也不以封闭、静止的自我中心主义为旨归。从上述两种论文价值系统的角度来反思“量化”,探求合理的对策,该是时候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