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氏在西南联大学哲学,后来考取公费留法,到法国又迷上雕塑;有成以后,旁及书法美学,均有成就。他的老朋友如上述吴、郁,都称赞他的广博和精深。不过我们面对的是一本《关于罗丹》,那总是以谈罗丹为主;或者可说是从罗丹说起。我劝像我自己这样无缘亲睹原作的读者,去找一本《关于罗丹》来看看。这书的插图丰富,足可启发读者的三维想像。可惜这书只印1000册,叫人惋惜。我想,谁看了都会震惊。使你震惊的不单是罗丹的艺术力量,而且也是这位热爱罗丹的艺术家的理解。罗丹的重要作品被他一一解释,从各个侧面。我就从此书上领略到那个无头无臂的《行走者》的力量,体会到《地狱之门》的丰富,《夏娃》、《老娼妓》的沉重和《青铜时代》那个少年的青春之美。我的理解当然很浅,但我满足,觉得被罗丹和熊秉明所充实。我想,要是一位雕塑家、美学家读到此书,所得定当更多。要谈这本书,必须放眼到罗丹之外。书的内容实际上也是由罗丹而旁及甚多。吴冠中说,“他于无疆界的艺术领域任兴驰骋,而似乎又永远离不开哲学的思辨。”所以,读此书,你就会为其中丰盈的文化所陶醉。熊秉明理解、解释罗丹,也是理解、解释东西文化对他的影响。从此又可看出他对中西文化的学养。从雕像他体会到“天行健”和“天问”的力量,那充盈于罗丹的雕塑之中。从《青铜时代》的美少年,他说到《论语》“三十而立”及未立者;悟到《庄子》“行为迟,动刀甚微”的严肃与激情。这里不能多举。他在解释里反复引用里尔克的诗句,里尔克的诗句成为理解罗丹的引导,这是本书的重要特色。我要特别提到《神呵,你怎么办,如果我死去?》一节。这是里尔克一首诗的诗题,熊氏译了里尔克这首诗。而插图是罗丹的《神之手》,想来他是要此诗来解读罗丹此作。解得深,解得人心洞开。罗丹雕塑的造型是一只手,手握的是一个果核,或是子宫,或是一个宇宙吧,我说不准。张开的果核里有两个裸体相拥的男女。真是“神之手”,真美。他解释里尔克的诗说:“这里的神是因人之在而在的神,因人的庄严而庄严的神,使我联想到罗丹的《行走的人》。……他是‘为天地立心’的那一个创造神的人。如果没有罗丹,《行走的人》在哪里?《青铜时代》在哪里?《神之手》又在哪里?‘你怎么办,神呵!如果我死去?’”这一段解释太好了,解释了罗丹,也解释了一切的创造,中国人说的神助、神力、泣鬼神,等等,不也是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