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技术图书的样子

2003-07-0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兰姆(Charles Lamb)自诩无书不读,单单除去一些“非书之书”。其实他不读的这个黑名单却相当的长,既包括年鉴、法令等确实没什么读头的内容,也包括休谟、吉本这些名家的名作。作为专业软件开发者,我常常自忖,自己读的那些技术专著想必也是兰姆说的“科学论文”,难逃被打入“非书之书”的下场。可我和这群弃儿倒相处得挺融洽,无论是“自动机原理”还是“24小时教你学会Photoshop”,它们中的随便一本都能让我兴致勃勃地打发个把小时。不过,我也为特定的一类书预留了自己的黑名单,那就是“样子不好”的技术图书。

这里的“样子”,说的不仅是封面,而是指书从整体上给人的第一感,也就是通常讲的“正文内容”之外的那些部分:装帧、版式、体例、章节编排等等。新书到手,略经把玩,你首先体会到的就是它的“样子”。说到这里,我得赶紧排除一种流行的误解——好多人认为,既然是“技术图书”,读者就只会关注其中包含的信息,至于它的外表如何,其实无关紧要。这个说法不仅无趣,而且有害。比方说一个技术人员去见客户,对方最关注的当然是他提供的技术信息;但如果此人衣冠不整、用语粗俗,客户肯定会对这家公司的商业素质产生疑虑,甚至很可能企业也由此失去了商机。一本样子不好的技术图书,就是这个面目可憎的技术人员。我自己既有多次容忍了图书的不佳面貌,坚持读完的痛苦体验,也有更多弃卷而逃的尴尬经历。对于具备基本品位的读者,每一本这样的图书,就是一次刺眼的、难以原谅的冒犯。

是的,我提到了品位。在我所属的行业中,品位意味着系统架构的优雅、坚实,意味着开发过程的敏捷、有效,意味着界面设计的体贴、便利,意味着代码编写的细致、简洁。一个好的开发者,必然对自己的产品具有唯美的、近乎苛刻的要求。而上面那种误解的核心,则可以称作一种“实用主义假设”。它假设读者们不具备任何审美素质,而只能是一群饥不择食的“信息吞噬者”。我不屑于反驳这样无礼的思路,但是,只要从书架上随机地抽下一部开发专著信手翻翻,你就能发现这个无礼的幽灵一直在我们的技术图书中间徘徊。

合乎品位,首先就要懂规矩、知道起码的体面。国外专业图书的规矩很多,其中不少都是不成文的默契。比如开本、版心的大小、各种字体和图例的应用、页眉页脚的安排等等,体例必须合理、清晰、一致。读者拿到这样的书,好比是酒会上遇见了熟朋友,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相反,那些装扮不得体的书就是闯进名流聚会的狂欢节小丑:要么是版心太小,要么是纸张太厚,有些书图示不加编号,有些书则让原版中清爽、整齐的代码挤作一团、错漏百出,有些影印书偏要把原版16开匀称身段的缩微成32开的侏儒,我总想建议卖书人附送放大镜,有些则会在每一页的页眉上印上书名,好像是要时刻提醒粗心的读者别看错了书。

内容的次序也有讲究。撇开内容提要、目录不提,正规著作往往按题献、序言、前言/导言(包括简介、致谢和体例)、正文、附录(包括参考书目、索引)的次序编排内容。次序完整、清晰的图书具有特殊的形式感和程序感,能体现作者、出版者临事以敬的态度,而其中每个部分也自有其作用:题献、致谢表达作者的心意;序言经常由业界巨头撰写,用以引介作者,揭示该书的价值;前言/导言总揽全书,并往往包括“谁该读本书”、“怎么读本书”之类的段落,向读者提出指导、建议;体例介绍书中字体、标记的应用原则;书目、索引对技术图书更具有无法低估的意义,凭借它们,读者才能找到引文出处、追溯概念源流。缺了其他部分,单单是正文并不构成“书”,就像脑袋不能算作整个人一样。可是原版著作做客国内总免不了缺手断腿,我们的出版者特别是对书目和索引视若寇仇,翻译著作绝少对这两个部分手下留情。

所谓“样子”,英文是look and feel,视觉效果占很大比重。国外名社的图书,尤其是同一系列的那些,在视觉标识上总会有醒目的设置,给读者连贯、一致的感受。比如O?Reilly的新版图书封面都是珍稀动物,书中的图标也有不少是兽爪的形状;John Wiley的教科书则永远是红书脊白标题,含CD的就一定在书脊顶端印着光盘标记。而除了社标,国内出版社很难保持统一的“美工”风格,甚至同一系列的两本书经常也只有远亲之间微妙的相似。国内技术图书的封面往往展示了电脑绘图员的顶尖创造力,总会用各式各样的闪光和渲染招惹你的眼球,可原版封面则多为朴素雅致,让人过目难忘,一些名著的昵称恰恰来自最简单的图案:著名的“龙书”(《编译原理》)、“灰姑娘书”(《自动机导论》)的设计肯定会吓坏我们的平面设计高手。

讲究的作者会在全书的这里、那里留下可口的设置。比如每章开始处的“题记(opening quote)”,经常是一段妙趣横生、却与内容若即若离的引语,读者吞下这个香饵,自然乐意到正文中寻觅确切含义。在编辑的鼓动下,《人月神话》的作者Brooks甚至花了一整年为那本书的每一章都配上了一幅题图。说到底,好的作者、出版者倾向于把技术书的“内容”当成苦药,所以要在版式、装帧、编排等方面给读者提供尽量多的惬意和乐趣,尽可能不让他们感到内容的艰涩;而品位不高的出版商却有开粥厂的慈善家心态,好歹有吃的就成,根本顾不上味道了。

博尔赫斯说过,与报纸、电视这些速朽的媒体不同,书的目的就在于被保存下来,被反复阅读。一本印装精美、体例严谨的书是这种理想的“典籍”概念的具体化,它是读者一见钟情的伴侣、不忍离弃的良友;而那些丑陋的货色则只算是成本装订的字纸,配不上“书”这个名字。我想,即使是技术图书,如果出版者缺乏明确的精品意识,最后的产物也只能归入这种“非书之书”。书籍体现出版者的品位,书的样子也约略就是出版者自身的样子。我无意于向出版者提出任何具体的建议——无疑,上面的认识对他们早已不是新闻,但在足够开放的市场环境下,消费者必定会基于品位作出最终的评判。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