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百年“号外”浓缩历史风云

2003-07-0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陈香 我有话说

《顺天时报》号外孙中山先生千古

在上个世纪,在声像和网络还没有大举进入公众生活领域之前,报纸是惟一的及时记录重大史实、披露突发事件、反映社会热点的信息载体。而号外,更是以准、平、快的“我在现场”的方式,为公众捅开了突发新闻和重大历史事件的“玻璃纸”。刚刚在北京结束的“首届中国报纸号外收藏展”上,展出了1911年至今百年间近400份号外报,分为民国初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文革”时期等十几个专题,从“张勋复辟”、“中山先生千古”、“五十万民众欢迎北伐军”、“南京反动政府宣告灭亡”直至今日港澳回归、申奥成功,百年沧海桑田,历史永留真实在白纸黑字间。“有了报纸,有了号外,历史就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号外报收藏家、广东的黄安国语气平静:“或者,这就是我们付出大量心血、财力、物力集号外的缘由。”

记者见到展出的最早一份号外报——中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2月15日的《时报号外》。斗大的标题是“中华民国成立”,稍下是“恭祝共和成立”、“本馆同人拱手”。两排字醒目大方,措辞儒雅,尽展报馆前辈们的“大报风范”。而另一份民国初年的《民论日报紧急号外》,显出报馆人深谙新闻运作的才华。排比标题咄咄逼人:“惊天动地大风潮,民国六年之厄运。”接下来以略小字号刊出“满清复兴、宣统登位、民国濒危、张勋首祸”,紧锣密鼓,步步紧逼,叫人似乎感到那突变的风云和令人压抑的气息。尤其叫人惊讶的是,该号外是“本社北京特派员午前六时发,午前十一时五十分到”。注意,那时还是铅字印刷的时代,前辈们“抢新闻”的速度令人咋舌!而一度成为华北第一大报的《顺天时报》“孙中山先生千古”的号外,是我国留存至今的惟一一张记录伟人辞世的号外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总理遗言犹在耳,世间已是狼烟烽起。这张号外凝聚的历史因此无比厚重。“正传”之外,也少不了“稗史”。《晶报》,是1907年于右任在上海创办的《神州日报》的副刊,是旧上海历史最长的娱乐型小报,多刊登小说、笔记、诗词、小品、掌故、趣闻、曲艺等消遣性内容。记者仔细观察了它的一份号外,惟一印象是经营意识强。除了一篇寥寥数百字的小稿,其余全是广告。诸如土耳其浴室、明星花露水、罗方照相馆、特效药治肺痨病,真不妨把它当作中国报纸历史上的一份“广告号外”来看了。

“抗日战争”是号外中很吸引人的一部分,国土沦丧,民众死亡,举国抗战,抵御日寇,新闻记者勇敢地承担起神圣的职责。1928年创刊于广东汕头的《汕报号外》,大标题“昨晨中日空军大战”,副标题“我战无不胜如风扫残叶但见倭机落,以寡敌众外报记者欢呼中国人争气”。而《大阪每日新闻》、《朝日新闻》的“占领齐齐哈尔”号外、“占领天津”号外、“上海、江湾会战”号外等则是日军侵华罪证——铁证如山。当一些日本右派居心叵测地篡改历史时,报上日军耀武扬威的压题大照片和文字就是让他们失语的最好证据。《大公报》(上海)、《救亡日报》等大报“热河亦告危急”、“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为当前时局紧急宣言”、“暴日宣布占领沪公共租界”的号外,则是国人爱国心、救亡情铮铮于言表的急切体现。而我党在冀东创办的《救国报》以一份“苏空运队着陆大连旅顺红军解放东北全境关东军被俘二十五万四千余”的号外宣告了这段日军侵华血泪史的结束。

还值得一提的是“西安事变”时,《申报》从民国26年(公元1937年)2月6日至13日连出6张号外,极具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据黄安国介绍,早在1884年中法马尾之战时,《申报》一个月出了10张号外。“只是已经求之而不得了。”黄安国十分惋惜。他还提到“号外”史上的一个“奇迹”,1948年4月29日下午,南京国民党政府副总统竞选接近尾声。1点钟开完最后一个即第12个票箱,半小时后《西京平报》号外就出来了。敏感的人很容易窥见其中的奥秘:这是一场没有“悬念”的竞选。《华商报》号外则用极富视觉冲击的红字排印“人民解放军解放北平”、“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解放战争已近尾声。1949年春,《人民日报》号外“国共合作谈判破裂南京反动政府宣告灭亡狼狈奔逃我正向南京急进”宣告了解放战争的结束。

新中国成立初期大事、喜事一直不断。《中南工人日报》号外“抗美援朝”、《新华日报》号外“中苏建交”、“原子弹爆炸成功”、“氢弹爆炸成功”……尤有意思的是,这段时间还出现了联合号外。如《河北日报》、《天津日报》、《河北青年报》、《新晚报》等7报号外“我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就台湾海峡局势发表说明”。“文革”期间的号外则是特色鲜明。“革命派”夺权后,把《羊城晚报》改名为《红卫报》。《红卫报》的号外即为“毛主席检阅百万文化革命大军”以及“文化大革命形势越来越好革命师生大破‘四旧’大立‘四新’取得光辉战果”等等。黄安国介绍说,也只有在“文革”期间,号外不叫号外,大多数叫做“特大喜报”。

这之后号外又叫回了号外。只是,号外从此进入了“读图时代”。以前连篇累牍的文字被极富视觉张力的照片所取代,以前非黑即红的单调色彩被“狂欢”式的浓墨重彩取代。“邓小平南巡”、“香港回归”、“申奥成功”、“中国足球出线”,包括刚刚过去的“SARS号外”,生活中的不少重要关节都在号外中做了特殊记录。

这一次的“首届中国报纸号外收藏展”也具有了它无可替代的意义。正如号外报收藏家、广东的吴耀军向记者提到的那样,这一次展览的目的,就是为了把个人的东西变成社会的财富,这也是他们民间收藏家的小小的心愿。

这次展览无偿对来者开放。对于缺乏政府资金支持的民间收藏来说,此举还是颇为少见。已有11年“集报癖”的吴耀军告诉记者,的确,对于他们这些工薪阶层来说,集报投入很大,时间花费也多,除了正常的工作,他所有的精力都投进去了。可是没有投入,就没有精品回来。往往投入越大,回来的东西就越有价值。可是,又拿什么来投入呢?不仅他是这样,所有的民间收藏爱好者都面临这样的难题。“所以,民间收藏不走市场就是死路一条。”吴耀军告诉记者,对他而言,“以报养报”是目前最好的办法。举个例子,如果说他手里有两张相同的报纸,他会转手出去一张,以保证有继续集报的资金和保存他的收藏品的开支。这一次的展览也是一个办法。“办一个展览,好东西都出来了。原来连我们都不知道,同行手里边还有这么些个精品。”吴耀军提到,这样的一次展览会得到社会的关注,他们期望能有一些社会的援助。展览中,也有一些珍品号外报物主是等待明眼人,打算出让的。

“号外报是报纸投资的精品。作为一扇准确了解历史的窗口,它本身就具有极高的价值。作为艺术投资的一个分支,它的市场潜力不容忽视。”吴耀军坦言,如果民间收藏只是小圈子里的“自我把赏”,那么它的价值就无从体现。收藏只有走进公众生活领域,成为社会资源,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只有把民间收藏推向市场,它才能够发展壮大。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现在,政府对民间收藏大力支持,就是想把流失在民间的好东西挖出来,让真正识货和懂得爱惜这些艺术品的人很好地把它们保存下来。”他向记者提到,鼓励民间收藏与投资,正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