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个人人都买人人都卖的社会

2003-07-09 来源:中华读书报 茅于轼 我有话说
买卖是联系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纽带。在市场经济中人人都为别人生产,又消费别人的产品,所以人人都买,人人都卖。此种交换引起了分工,培养了专业化生产,推动了科技进步,并改变了人与人相处的准则。

在美国,我搬家之后的房东是一个单身母亲,她没有结婚就生了孩子。现在孩子已经5岁,虽然懂得自己照顾自己,但还离不开母亲的照料。房东太太有了这么一个拖累,再加上她自己没有一技之长,所以没有一份正式的工作。单身母亲受国家照顾,另外又有失业救济金。她做二房东,出租住房,也能有些收入。不过,靠救济过日子,总不可能很宽裕,只得量入为出。

当然,西方人一般生活水平较高,吃、穿、用都相当讲究,至少从我的眼光来衡量是如此。根据我的理解,西方社会劳动的价格高,或工资待遇高,所以穷人虽然可以吃得很好,却决不会雇用别人的劳动。

但我的房东却出乎我意料,经常叫别人来帮忙。洗衣机坏了打电话叫人修,花园里除草栽花也请人干,自己有时出门办事还要请个临时保姆看孩子。后来我在美国住的时间长了,才发现雇人干活是极普遍的现象。家里请客要人帮忙;刷房子、搞卫生、照顾病人、花园里除草等等,都临时雇人。我的房东一方面雇人帮忙,一方面又被别人所雇。她为左邻右舍熨衣服,每熨一件平均可赚1美元。在美国经济宽裕的人自己家里有洗衣机,不宽裕的人就到街上的自动洗衣铺去洗衣。不管哪种情况,洗净的衣服要熨平了穿起来才精神。熨衣服和上述其他工作一样,用不了多高的技术,既可以自己干,也可以雇人干。但在西方社会中,雇人干活是极普遍的现象。

雇人干活,自己又受雇于人。这不是人赚我的钱,我赚人的钱吗?彼此赚钱,能创造物质财富吗?为何如此折腾呢?

这种人人都买、人人都卖的活动,或者说彼此赚钱的活动,结果为全社会中的每一个参与买卖的人提供了更丰富的生活享受和更好质量的商品服务。

如果说穿了,道理很简单,偶一为之的活计总不如天天从事的来得熟练,房东熨衣服的速度比我的速度几乎快一倍,而且熨得更挺。因为速度快,当然也更省电。又因为专门从事熨衣服,她有一种特殊配方的浆水,以及专用的喷头,使熨好的衣服更耐皱。不仅熨衣服如此,任何一种工作,由于分工专业化,可使技术熟练,质量提高。又由于规模扩大,可以配备专用的工具,使效率更高,质量更好,这在一家一户自成一体不求人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做到的。

不仅如此,房东熨衣服的同时,还可以照顾她的孩子。所以这是最适合于她的生活特点的一种工作。我们中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有时候闲着没事,如果能利用这些零碎的时间发挥自己的长处或优点做些有益于别人的事,自己又能增加一点收入,真是利人利己,这种人人都买、人人都卖的习惯就提供了实现上述希望的机会。而社会上这种习惯真正成为一种风气时,每个人都能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时间发挥自己的长处,同时更多地享受别人提供的较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仔细想来,现今社会之所以有如此丰富多彩的商品,归根究底,是由于分工和专业化的好处。且不说像彩电、冰箱这种技术上复杂的产品,就以简单的产品如一包火柴,我们之所以能用几角钱的代价买到,不是全靠着分工么?没有了分工,哪怕付10倍的代价,也没有任何人能独立而不求人地生产出一包火柴来。上面提到的人人参与买卖的社会,只不过是将这方面的潜力进一步加以发掘罢了。在美国,种小麦的农民也吃市场上买来的面包。因为买面包所花的代价比之自己磨粉、烤制的成本低得多,质量却好得多。提高商品率并不是提高了觉悟所促使的,恰恰是考虑自己利益的结果。

从表面看,彩电、冰箱和火柴之所以能以很低的成本生产出来,是因为有了生产的流水作业线,有了复杂的自动化机器,因此往往得出结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可是如果没有了买和卖,这种科学技术就不能生长出来。

诚然,自动化机器可以从国外进口,但保护和发展买和卖的社会环境却无从进口。这样的事情已是屡见不鲜:一方面先进的工艺已经从科研单位研究成功,或可以降低成本,或可以提高质量。可是推广起来困难重重。可见科学技术要变成生产力还有一道难关。克服这道难关才能真正发展生产力。

买和卖促进了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发展,更确切地说,只有买卖才会有分工和专业化;阻碍买卖就是阻碍分工和专业化。为什么我国有这么多大而全、小而全的工厂?正因为自己生产比到社会上去买更方便,换句话说,因为买卖的障碍太多。

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民参与买卖的程度,可以看到二者之间有极大的差别。

劳动的分配和选择是直接关系到专业化分工的。在西方的劳动市场上可以从报纸看到大批招聘广告,普通力工、稍有技术要求的工种都能通过公开招聘来录用。劳动力的流动是自由的,劳动者是出卖劳动的主人,他不再是奴隶,要听命于其主人可以干什么不可以干什么。一个人自然会选择自己擅长的、有兴趣的工作来做。同时,公开招聘使录用劳动的过程透明化,从而杜绝了后门进入。

其次,就业的形式极其多样化,有终身制(多半是大学教职),有定期合同制;有整日工作制,也有部分时间制;有雇主提供劳动工具,也有工人自备生产手段;有纯粹的雇佣关系,也有分红制。不同的就业条件满足了不同需要的各种人群。实现劳动的优化组合,用招聘和供需见面的办法,在众多的对象中双方都有权自由挑选最恰当的人选,恐怕比之下一个文件更有效得多。

我的一个朋友有一个7岁的女儿。在寒假期间,他太太每天上午定时送女儿去室内游泳池学一个小时游泳,每星期六上午送到音乐老师处学半小时钢琴,而她自己则每天晚上6点到11点在一家日本餐馆里配菜。这些机会都是当地报纸提供的。其结果是小孩得到了体育锻炼和音乐熏陶,餐馆顾客品尝到美味的配菜,她自己还增加了收入。就整个社会而言并未增加什么负担。互相赚钱的同时还互相提供了服务,改进了全社会的生活质量。

人人参与买卖对社会的文化和道德也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首先,是消除了鄙视商人的传统观点,懂得了参与交换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一种方式。

其次,每个人认识到捍卫个人利益的正当性,自己捍卫个人利益是正当的,同时别人捍卫个人利益也是正当的。

这种平等、自由、自重和互重,是西方市场文化的重要组成。它避免了僵化,培养了让步妥协的务实精神。

再有,市场中竞争引导人们提高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这种质量意识是基于负责精神的。守时、守信、克服困难去完成工作,都是负责精神的具体表现,并成为商业社会中道德构成的主要成分。一个不负责任的人非但是缺乏道德,甚至连饭碗也难找到。

到过西方国家的人异口同声地称赞西方服务态度好。改进服务态度问题在我国已经存在了几十年,各种措施都试验过,可是始终不见效果。我看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把劳动当做商品自由买卖是惟一的办法。因为一个人为了生存而出售自己的劳动,决不会轻视自己的饭碗。我们的铁饭碗制度并不把劳动看作是商品,不把职业看成是自己选择的结果。甚至找机会刁难和奚落顾客作为自己劳动的特权和乐趣,这才是厌恶劳动、厌恶为别人服务的真正原因。

事实上我国的个体户、私营饭店等服务态度就比较好。不过他们的服务态度要像西方那样上升为一种道德和文化,则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提倡。然而作为上层建筑的道德和文化必然有其相应的生产关系为基础。没有了劳动市场及其自由选择这种生产关系,改善服务态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前些年服务态度不见起色的原因,正是我们找错了那把开锁的钥匙。(摘自《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茅于轼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