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两家书店的倒闭并非因他的原因,但他的书店办得很成功却是不争的事实。
这位成功的书店店主便是朱升华,他的书店叫“枫林晚”,在杭州城颇有些知名度。
“枫林晚”的出名并非因为大,而是因为专。
“枫林晚”是家学术书店,非常有特色,书店走的是一条以人文社科以及文史古籍类学术书籍为主的经营之路,读者群则定位在具有较高学历的大学生、高校教师以及文化工作者这一群体。许多太专的书在别的书店找不到,在这里总能找到。也因此,“枫林晚”便成了杭州城大学生和专家教授经常流连的处所。
“一家小书店,大而全肯定走不通。”6月下旬的一天,朱升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从一开始就主动放弃图书销售的主战场,把目光放在部分读者群上,目标客户群明确,个性独特,因此书店办得还可以。”
朱升华说,学术类书籍的单本销售量并不大,有些书一年也就卖几本,有些书也就那么几个人来买,这些太专的书别的书店不卖,而“枫林晚”正是为其他书店所不为,办出了自己的特色。读者需要而店里一时没有的书,店里总会千方百计想办法。前不久,一位学者需要一套《东山讲堂文集》,店里暂时没货,他就将书名记下,代其进货。个性化的服务赢得了顾客的信任,久而久之,“枫林晚”形成了稳定的客户群,你一本,我一本,累加起来,量也就大了。“枫林晚”的客户80%是老顾客。
并非所有很专业的书就难卖。朱升华指着著名地理学家陈桥驿的《水经注研究四集》说,这部学术专著他一下子购进1000册,令出版社都大吃一惊。“我有自己的网络,销不成问题。”他轻松地说。
特色使“枫林晚”充满生命力,也使其名满杭州。
2001年6月的一天,著名经济学家汪丁丁走进“枫林晚”书店。受聘浙大教授后,他便听说了这家学术书店,于是慕名而来。汪丁丁很快便喜欢上这位清瘦单薄的青年人,这一喜欢便有了进一步的行动:他把自己的新书《记住未来》的首发式放在“枫林晚”举行。
那天,杭州的专家、教授和大学生三五十人,把个小小的“枫林晚”挤了个严严实实。窗外大雨滂沱,窗内热情似火,写书的、读书的、卖书的,大家面对面讨论得热火朝天。
从此,写书的汪丁丁和卖书的朱升华成了朋友。今年3月,朱新婚燕尔,婚礼的主持人便是汪。金庸的悄然到来是朱升华没有料到的。枫林晚不卖畅销书,当然也不卖金庸的武侠小说,可是,金庸还是慕名而来了,那是一个晚上……
不卖畅销书竟卖出了满杭州城的名气,确实不易。
“枫林晚”的另一个名气来自该店的学术沙龙。
开在杭州文三路上的这间书店,400多平方米,一楼全是书,二楼是个咖啡屋,学术书店加咖啡屋,这也算朱的另一个特色——他的书店是举办各种学术沙龙的地方。
朱升华有个观点,书店不能光卖书,还应该通过书店这个平台,加强书与读者的联系和互动。因为是学术书店,来的大都是学者,学者与学者便常常在书店碰头。朱升华想,何不把这些学者聚集起来,搞些活动呢?于是“九月诗会”,“手机单向收费问题”,等等,就成了沙龙活动的话题。每次学术活动,都有很多大学生参加,作者与大学生就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探讨。通过沙龙活动,书店与读者的关系更加融洽。杭州不少大学生都知道文三路上有家“枫林晚”。浙大出版社、浙大跨学科研究中心都把“枫林晚”当作聚会的处所。
2001年,浙大出版社出版一批浙江学派中青年学者学术自选集,试图把浙江学派推向全国,“枫林晚”便是这一活动的主办单位之一。
朱升华199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经济系,旋被浙江一知名大企业集团选中,担任投资分析师。不到一年,他便放弃了这一令许多人羡慕的职位。放弃是为了更好的选择——他向好友借了5万元钱创办了书店。这些年来,杭州的各类书店由700多家锐减到500余家,“枫林晚”却越办越好。目前他已在宁波、金华、嘉兴开出了连锁分店,而且还在北京把书店开到了北大旁边——他要走一条连锁经营的路。
“枫林晚”的成功为众多书店提供了借鉴。近年来专业书店如雨后春笋般在杭州冒出,法律、文史、教育理论等等,杭州书店的细化趋势,“枫林晚”起了一定的作用。
书店越办越火,朱却没有丝毫的懈怠。今年5月,国家允许外资进入图书零售市场,这对民营书店是个巨大的威胁。外来书商拥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现代化管理,外资的介入将可能使大批中小型民营书店倒闭。贝塔斯曼、鲍尔集团等世界大出版商在国内的活动已呈咄咄逼人之势。对此,朱升华已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目前他已在寻求合作,准备引入资金,扩大规模,同时开始向出版业延伸。目前,他已经成立了“枫林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建立了网上书店。朱升华表示,在严峻的形势下,他还是坚持自己的理念:找准定位,办出特色,只有特色才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