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说说音乐杂志

2003-07-09 来源:中华读书报 张晓舟 我有话说
英国最令人留恋的是365天马不停蹄的音乐演出,足以培养出最挑剔的耳朵。上街拐角的超市,你可以翻一下《太阳报》,饱览一番小甜甜大甜甜老甜甜的走光照,然后买一本《Spin》,了解一下John Zorn(美国前卫音乐家)的最新唱片,还有欧洲大陆某个不知名的鬼地方的NB电子怪才。《melody maker》(《旋律制造者》)虽早已停刊,但仍不断有新的音乐杂志诞生。《Q》、《MOJO》、《Uncut》以及《NME》(《新音乐快报》)等等就摆放在一堆胡萝卜的上方,对英国人来说,似乎音乐也和胡萝卜一样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每日不可或缺。此情此景,令我真想学金斯堡《加州超市》歌颂惠特曼、洛尔迦那样大喊一声:“但是John Zorn,你混在胡萝卜里干什么?”

小甜甜或罗比·威廉斯的Fans别找错地儿,音乐杂志里没有他们,《OK》、《Hello》这样的娱乐杂志才是他们亮相的宝地。娱乐是娱乐,音乐是音乐,中国人经常混为一谈但英国人分得很清,没有人比他们更懂得分类——从社会阶层到音乐术语、足球博彩以及赛狗——最重要的是,他们懂得给人性、给人性的每一不同层次需要提供充分满足。连传统色情杂志都面临激烈竞争,因为如今同性恋杂志风起云涌。我的意思是:多元不是和稀泥、大杂烩,多元是分类的艺术,从头发到脚趾,从上半身到下半身,但问题是我们——此时此地的中国人——处在和稀泥、大杂烩的年代。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目前没有真正畅销的娱乐报刊,这也是为什么想走流行歌曲路线的音乐杂志反而不痛不痒日子难过,而《通俗歌曲》改成“中国摇滚第一刊”之后却赢得生机。音乐是音乐,娱乐是娱乐,追星文化是追星文化,一混淆难免死路一条,在电视、报纸、网络、盗版CD乃至手机彩信音讯爆炸的今天,谁那么老土买一本音乐杂志去追星?除了做F4专刊、Twins写真,主流追星音乐杂志无路可走。而“中国摇滚”又发展出第二刊、第三刊……《摩登天堂》停掉,《现代艺术·听》停掉,但石家庄的《我爱摇滚乐》和桂林的《非音乐》相继在市场上站住了脚,《非音乐》从双月刊改成月刊,《通俗歌曲》改成了半月刊,还照搬香港老牌的《音乐殖民地》的内容办了一本专刊。石家庄竟有两家摇滚杂志,而《我爱摇滚乐》和《非音乐》的主创人都是从《通俗歌曲》出来的。最早传播摇滚乐的上海《音像世界》没有抓住转型的契机,反而声威渐弱。目前这三本摇滚杂志其实都受到几年前一度热卖的《音乐天堂》附属专刊《朋克时代》、《自由音乐》影响。至少《朋克时代》和《自由音乐》让人明白:另类,也是大有市场的。

当初我也从伦敦超市和音像书店搬了一堆音乐杂志回来,想有朝一日没准也办它一本。如今国内摇滚杂志的热闹劲儿是我始料不及的。古典音乐领域有《爱乐》,或许专门的爵士乐杂志(台湾有)在国内推出也为时不远。音乐的启蒙时代方兴未艾,高品质的专业音乐杂志仍大有可为。

摇滚杂志的发迹也折射了青年亚文化多元和独立的精神取向,以及由另类而主流的变迁。它们当然远远谈不上成熟丰富,都带有大杂烩特征:文章良莠不齐,甚至错漏字连篇,网络文化味道浓郁——摇滚乐和网络,成了新一代愤青的两大宣泄口。音乐生活和音乐资源的长期匮乏不是靠打口市场的恶补和MP3的滋润能解决的,没多少挑剔的耳朵,但有过剩的口水,乐迷的现状决定了音乐杂志的质量。《通俗歌曲》、《非音乐》和《我爱摇滚乐》都并非专业的纯粹音乐杂志,后两本的泛音乐泛文化特征尤其明显。但在杂志界一齐标榜中产小资白领争相骚首弄姿的今天,我更喜欢这几本摇滚杂志乱哄哄的劲头,一种莽撞的、草根的活力,谁说代表这个时代活力的只有《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城市画报》、《时尚》而不包括它们?乱得有理,滚得飞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