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东方文化》出日记书信专题

2003-07-09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余皓明 我有话说
近年来,随着日记、书信的价值被人们进一步认识,不少人文研究者对日记和书信中所蕴藏的大量的社会、政治、思想、学术、文化、生活等信息进行了发掘,所获甚多。将书信与日记称为丰富的个性化史料的“宝藏”,一点不为过。与惯常使用的档案、论著等公领域的文字相比,日记书信属于私领域的文字,其大体上可以说是“以我手写我心”。因此,它不像那些公共领域的文字,经过了沉淀、推敲和修饰,直感式、不事掩饰、雕琢,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日记和书信主人的思想情感、学识涵养、秉性爱好,正是其个性化所在。这种个性化的史料,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正像罗志田教授所说,“仍可以告诉我们许多相对客观的史事”。“每一带有个性的史料原是历史之部分,其真实性不仅不让档案中的官文书,有时且过之,最宜为史家所采用”。据笔者所知,目前学术界对书信日记的使用主要是作为其他材料的补充或是零星的利用,而以日记书信为主要对象的研究还不多,这大概与人们对其价值有保留的看法不无关系。《东方文化》2003年第2期推出的日记专题与第4期即将推出的书信专题则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日记中的民初思想、学术与政治》、《夏济安日记的“阴暗面”》、《阅罢即焚的书信——汪大燮的生平与晚清历史》、《亲切的自叙传形象的编年史——朱自清日记》、《1949年里的出版家张元济》……仅从这些日记与书信研究文章的题目来看,它所传递的信息就很丰富,日记和书信作为史料的重要价值和功能,于此也可见一斑。

复旦大学历史系廖梅博士在其博士论文《汪康年:从民权论到文化保守主义》中曾善用《汪康年师友书札》中的书信为证。在专题文章中,她撷出汪康年的族兄汪大燮与汪康年的200余封往来书信,这些书信,主要涉及一些生活和政治事件,当我们随着作者一起阅读它们时,觉得晚清政治家汪大燮的形象仿佛向我们走来,血肉丰满、鲜活可触;而对晚清历史的了解于档案、论著之外,一种更为感性、更容易把握的途径被启用,两者之间的互渗使历史更完整、也更为贴近其本来的面目。汪大燮是晚清的一个重要人物,但有关他的材料却非常少,此时,他的书信作为第一手资料,其个性化的内容特征,为后世了解他的生平及思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日记与书信,都属于写给自己看或写给第二人看的一类,其私密性与天然的真实性反映出来的日记和书信主人独特的个性,为公领域的文字远不及。因此,作为史料,这类日记和书信弥足珍贵。

大体来说,日记与书信的史料价值比较相近,故此,《东方文化》的书信与日记专题可视为姐妹专题,事实上,有些作者的文章中就有两者互为参照的。编者的这种尝试,对日记与书信作为重要史料的价值的利用无疑是一种推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