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看出,这些刊物的改版几乎都是围绕着一点进行的,那就是紧跟时尚,力图走在时代的前头,引领时代的潮流。毫无疑问,以这种心态来改革刊物肯定是要失败的,听说《母语》已改刊;而《芙蓉》也回到了传统的老路上来;《天津文学》则以几乎是完璧归赵,还是原来的《天津文学》;《广西文学》我还没有看到杂志,也听说是回到了传统……
可以说,这些刊物的改版几乎都以失败告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想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
首先,文学是沉静的,它几乎与时髦时尚并不搭界,它注重的是人们的心灵探寻,而不是行为的描述,虽然有的时候一部文学作品会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但那不是它的时尚引起的,而是它打动了大多数人的心灵从而引起共鸣。所以文学作品是以在社会变革的时代去追寻人们心灵中变化的沉静的东西,而作品的载体文学刊物则应以此为主流,而不是去顺应那轰轰烈烈的文化泡沫上的缤纷。与此相反,《收获》可谓是几十年如一日,她从来没有喊什么文学口号,也没有弄什么文学潮流,只是默默地守着文学这片土地年复一年地耕耘,倒是让读者越来越看重,成为中国的一大品牌杂志,而《当代》《十月》也是如此,与《收获》南北呼应,成为文学杂志中的核心刊物。而南方的一个大刊物开始也是风起云涌,喊了一些口号,热闹了一阵子,现在也冷了下来。
其次,读者市场这块蛋糕早就被各个层面的刊物瓜分完毕。如大众刊物,则有《知音》《现代家庭》《人生与伴侣》……,如青春刊物,则有《女友》《少女》《少男少女》……这些刊物早就有了自己的读者群,你想以一个新面孔挤进去再分一块,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再说这些刊物早就有了自己的作者群,他们熟悉读者的口味,读者的心理,自然会挑起读者的阅读欲望;还有就是这些刊物早就形成了自己的营销网络,它们总是会以最快的速度把刊物送到读者手里……而这些恰恰是改版的文学刊物所不具备的。于此,失败也在所难免。
再者,因为许多文学刊物都是作协办的,虽说刊物改版了,读者变了,作者也变了,但编辑却没有变,而这些编辑有的几十年、十几年一直在编辑文学作品,他们的思想境界、审美意识会一直停在文学这个层面,从而形成了一种外行现象,再加上他们联系的作者大都是一些作家,这样势必会造成改版刊物与作者的疏离,从而组不到这类刊物的好稿子,进一步造成与读者的疏离。于是,所出刊物便成了读者并不喜欢的东西,所以刊物自然会出现困难而办不下去。
文学不是时尚,所以,我认为文学刊物无论是在办刊方向上,还是在刊物设计上,也没有必要追求时尚。现在所需要的不是改版去迎合什么,而是应自己与一些作者一起沉静下来,少些浮躁,多些踏实,在我们呼吁作家力戒浮躁的时候,编辑也应拒绝浮躁,认真地去做自己有特长的东西,而不要扬短避长。如果说要改版,也要在文学这个范畴之内,而不要去搞什么另类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要把自己最为熟悉的东西做到最好,做到极致。应该向搞软件设计的学习,他们搞出一个软件总是不断升级,不断完善,并总是为使用者着想。也就是说认真组些好稿,从文稿的质量上下功夫,同时培养自己的作家群。相信会越来越好的,这一点有几个刊物做得很好,如《清明》、《长城》、《时代文学》、《钟山》,总以现实主义为主,一直坚持自己的特色,使刊物越办越好,特别是《天涯》十几年来一直不变,成为最有特色的一个刊物。而那些改版的刊物,却没见有多少起色。
我相信,随着我们的社会进入小康,人们的浮躁心理的逐渐消退,人们对文学的需要会有所增加,再加上作家与编辑的努力,文学刊物肯定会走出低谷,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