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山东一教授为死亡辞典找婆家

2003-07-16 来源:中华读书报 记者 舒晋瑜 我有话说
本报讯 “死亡”一直是中国人颇为忌讳的词语。近两年这一禁忌逐渐被打破,出版界出版了诸多有关“死亡”话题的图书:《穿透死亡》、《死亡日记》、《父亲:对生命的最后倾诉》等。那么,关于“死亡”的辞典是否能同样引起关注呢?近日,山东枣庄师专中文系教授鲍延毅来到本报,向记者讲述了为自己编著的《死雅——“死亡”同义近义词语辞典》找婆家的艰难过程。

作为从事古代文学、古代汉语教学40余年的教授,鲍延毅编写这部“古怪”的辞典,并非一时心血来潮或出于猎奇,而是从内心认为这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他说,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汉语中对“死亡”的表述,特别讲究“名正言顺”,加上因阶级的区分、亲疏的差异、感情的好恶等等,死亡的别名尤其丰富。然而自古迄今,却没有一部专科的汉语辞书,对其进行专门的搜集、研究,使得这一巨大的语言文化财富得到应有的总结、扬弃、继承。自1978年开始,鲍延毅着手搜集积累资料并整理编纂,前后历时24年,编著了《死雅——“死亡”同义近义词语辞典》,全编辞条21008条,百万余字,收词范围广泛,涉及民俗、生物、医学、哲学等学科领域,是一部一典多用的书。

然而由于这一选题的特殊性,使书稿屡遭冷遇。鲍延毅带着这部汉语“死亡”辞典与几家出版社联系,然而出版社在认为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同时,又担心市场走向不好婉言拒绝。如今,《死雅——“死亡”同义近义词语辞典》仍待字闺中,接下来会有怎样的遭际,鲍延毅本人也不乐观,他希望借助本报这一媒介,搭起辞典出版的桥梁。鲍延毅说:“上个世纪20年代,朱起凤先生历经20多年编成《辞通》一典,多家出版社无人接受,20余年后才在叶圣陶先生的帮助下得以面世。我的这部辞典当然不能与《辞通》相比,但对其开创性和价值,我仍然充满信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