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国现行的语文教学,本身就包含有“语言的”和“文学的”两个组成部分:前者偏重于工具性,后者则偏重于人文性,二者所担负的任务不同,虽然可以互相联系,但却不宜混淆。具体到高考作文的命题而言,既然有其工具性的一面,那么就完全可以从对学生作文的考查中,以一定的模式来检测他们是否能较为成熟地掌握汉语的写作技能。对此,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堪称我国现代语文教学一代宗师的夏?尊、叶圣陶等就曾在他们合著的《文章作法》一书中,做出了明确时界定。
《文章作法》是夏?尊、叶圣陶等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十分巧妙地将辅导青少年学写作文的经验,演绎成具有一定情景场面的师生问答,然后再将那些诸如选材、立意、选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抽象的作文知识,和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俯拾即是的小故事结合起来,由此使作文教学通过这种既生动、又周全,且易懂易通,深入浅出的传授形式,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教育家,夏、陶等先生曾在书中忠告读者说:通过语文教学,学生们“看书能力有了,写作达到‘通顺’的地步了,手掌里承受了一部分‘文字的遗产了’;换句话说,就是对于国文(即现在通常所称的语文——引者注)这一门功课做得差不多了。”
联系到时下动辄有人强调高考作文命题须破除“字八股”的论调,强求高中毕业生在作文中要能够完美地、形象地、生动地抒发其“心灵的感受、个人的体验、以及对社会的道德的试探”,抑或是得做到“创新精神的自由表达”等做法,我们不禁想说:对不起,您说的那些应该是作家们的努力方向,而与这些十七八岁正待迎接专业选择的大孩子们无关。
夏?尊、叶圣陶等中国现代语文教学的先驱们早就借《文章作法》书中教师王先生之口,真诚地谆谆告诫后生学子:“我也不是要人人做文学者,大家都从事于创作;文学者不是人人能够做的,须视各人的生活、修养以及才性而定。并且,事实上也没有人人做文学者的道理的。”庶几如此,若是学生们通过学习,能够达到基础教育所规定的标准,并能较为成熟地掌握汉语言表现手段,自由地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即可,而要实现上述目标,还真得通过考试方可得见分晓——这种“应试教育”的成果,恰好构成了当代中国青年所必备的素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