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散文走进“后时代”?

2003-09-0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祝晓风 我有话说
在目前,散文创作呈现出一种多元并存、百花争艳的局面。而报刊、媒体的快速发展,又使得散文出现了商业化、快餐化、娱乐化等新的特点。在此背景下,素以散文出版见长、并曾一度引领中国散文出版潮流的百花文艺出版社,新近推出“后散文文丛”6种,引起了评论界和读者的关注。真的像有的评论者所说,散文开始走进“后时代”了吗?“后散文”对中国散文今后的发展会有什么影响呢?近日,中华读书报记者专程采访了有关人士。

什么叫“后散文”?

该丛书策划、百花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谢大光说:我们借用“后”字来概括这套书,“后散文”之所谓“后”,大概可以这样说,是指“媒体之后”、“喧嚣之后”,这是我们这个所谓“后”的一个主要含义。所以,这套丛书的六位作者都是不为媒体所关注的,有的甚至从未在报纸上露过面。

“文丛”的责任编辑之一庄伟补充说:这个“后”,还有一点“拒绝”时尚的意味,它体现着文体的实验性。

这种实验性,用谢大光的话说,也可以说是“一种先锋性,但这种先锋性又是用读者能接受的一种方式、一种文字来表达的,在表现方法上,它和以往的散文有比较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在语言意识上,现代感较强,有意识地规避公共语言的叙述。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套书不是快餐阅读,也不是休闲阅读”。

多年来,散文创作有个套路,虽说不再仅仅是“形散神不散”的一家之言,但还是大致有个套路。另一方面,这几年,散文创作又比较活跃,同时也鱼目混珠。多样化之中又隐含着另一种单调。谢大光认为,许多报章上的散文,思路没突破,语言也不讲究。散文既然属于文学的范畴,我们认为在语言上还是应该有个提炼的过程。

谢大光还说,其实,所谓后散文之“后”字是多义的,开放的,任何概括都有划地为牢之嫌,这些作者的写作方式又是个人化的,并没有多少共通的规则和特征。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这些散文相对被遮蔽在媒体散文后面。这些散文的作者具有独立的价值判断和艺术追求,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坚持这样的追求。他们的写作方式并不迎合媒体的需求,甚至不照顾读者的传统阅读习惯。他们能够做到的,是保持写作的尊严。

市场是一柄双刃剑,但散文不必悲观

该丛书另一位责任编辑张森,是这样理解这套书与读者的关系的:不是供需关系,而是共鸣关系,共振关系。即使是商品社会,散文的作者和读者之间,也不应单纯是制造商与消费者的关系。

在目前文艺类图书普遍都不太畅销,文艺类出版社普遍面临经济压力的情况下,是单纯去迎合市场,还是积极开拓自己的市场?“后散文文丛”的出版也是一个尝试。进入市场化时代以后,市场是一柄双刃剑,它既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积极的东西,但也删除了许多好的东西。许多东西被市场这张网给过滤掉了,这是很可悲的。作为出版者,应该为历史保存一些更真实、更全面的东西。我们出这套书,就是要推出一些“非媒体散文”,不时尚,不急躁,不过分自我,能包容对世界的不同看法。

谢大光说他始终认为,散文的世界广阔多样,我们所见实在有限。不同的散文本来为不同的读者而存在,自然应该有不同的传播方式。现在这些被冠以“后散文”名分的六部文集,一旦出版,就会结束原来的状态,以图书的形式彰显出来,进入市场流通。面对公众读者的选择,它们将有怎样的命运?虽然说“当地下河水冲出地面的时候,大地的风景已经因此而改观”,那河水可还能把握自己的流变?无论怎样,“后散文文丛”的出版至少证实了这样一种判断:优秀的散文作品不只热在报刊上,闹在评奖中,它们还以各种方式存在于民间。散文是无需悲观的。继续发现它,介绍给读者,是我们出版工作者的使命。

谢大光最后又透露说,他们出版这套散文,还有一个考虑,就是在保持、延续“百花”社的散文出版的传统的同时,以“新散文”寻求突破,从新作者那里积累新的文学出版资源。而作者资源,才是一个出版社长期持续发展的根本资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