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不同年龄阶段该读什么书?

2003-09-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鲍晓倩 我有话说

林崇德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与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任,《心理发展与研究》主编、《心理学报》副主编,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21所大学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学术委员,中央教科所与国家教育发展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兼儿童与教育心理学分会理事长,亚洲太平洋地区健康心理学会第一副主席,国务院学术委员会科学评审组成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与中小学心理健康咨询委员会主任,等等。

著作有《应用心理学书系》(主编,共12部)、《教育的智慧》、《发展心理学》、《当代智力心理学丛书》(主编,共8部)、《智力的培养》、《儿童青少年心理学丛书》(主编,共8部)、《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总主编,共四大卷)等数种。

中华读书报:林教授,您好,十分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为出版社、孩子们做出版书与读书建议。在发展心理学对个体心理发展的研究中,儿童期(包括青少年)是被关注较多的部分。发展心理学是如何界定儿童期的不同阶段的呢?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其实最初就始于儿童心理学,后来逐步把青春期纳入到儿童心理研究的年龄范围,再后来才产生了生命全程发展心理学。

如何科学的划分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的问题,迄今为止,还远远没有得到适当解决。目前可以见到的人生阶段的典型划分主要有:以生理发展为划分标准;以智力发展为划分标准;以个性发展为划分标准;以活动特点为划分标准;以生活事件为划分标准。我主张在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时,应根据身心发展趋势,综合的进行阶段划分。我把儿童期划分为: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小学)、青少年期(中学),至于大学阶段就已经到了成人初期了。

中华读书报: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认知思维也在发展,而每个时期的思维发展特征都是不同的。对于“读书”而言,许多家长都存在困惑,由于不了解孩子处于怎样的心理发展时期,所以不知道读怎样的书、怎样的阅读方式才能适应孩子当时的思维发展特点。

林崇德:的确,在不同心理发展时期,其认知或思维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必然会有不同的特征。读书如果能够做到适应不同时期儿童的思维发展,则能够帮助儿童的认知思维发展,反之则会无功而返,有时还会适得其反。因此,了解儿童不同时期的思维发展特征,在阅读时遵循科学的指导,才能使阅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婴儿期:画报的世界

中华读书报:在一般人看来婴儿还处于未知人事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有没有阅读思维能力呢?又有没有必要进行阅读活动呢?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所定义的婴儿期是3岁之前,这一时期是儿童思维的发生或萌芽阶段,儿童的思维基本上属于直观行动思维的范畴。一般地说,1岁以前的婴儿,只有对事物的感知,基本上还没有思维,儿童思维是从1岁后开始萌芽的。出生后的第1个月,即新生儿时期是条件反射建立时期;到1岁时,婴儿的感觉和知觉迅速发展起来;1-2岁,婴儿动作和语言开始迅速发展,这时儿童的直观行动概括能力逐步出现;2-3岁,是语言思维产生的阶段,但这个阶段仍然带有极大的情境性和直观行动性。

由于婴儿认知需要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实物,所以这一时期适合读一些类似画报的东西,也就是图文并茂,文字不要太多,故事情节比较简单,而家长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具体情境和实物把故事讲述给孩子听。这类读物中,比较典型的是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婴儿画报》,十分适合婴儿阅读。

此外,3岁前还可以适当背一些比较简短的5言4句诗,当然,某些简单的7言绝句也行。我的孙子现在2岁半,刚刚上幼儿园婴儿班,他现在已经把《婴儿画报》里的诗背得挺熟的了。

幼儿期:多背诗词将终身受益

中华读书报:我们发现,目前市场上有很多读物都称为“婴幼儿读物”,看来,人们对婴儿阅读和幼儿阅读的理解存在一种混同的现象,那么,幼儿的思维比起婴儿究竟有哪些进步呢,他们的阅读水平层次和方向能完全等同么?

林崇德:3岁以后的孩子就开始进入幼儿期了,幼儿的思维是在婴儿期思维水平的基础上,在新的生活条件的影响中,在其自身言语发展的前提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或基本特点,是它的具体形象性,就是指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凭借实物的具体形象,即通过对具体形象的联想来进行的,而不是依靠理性的概念材料,对事物内在本质和关系的理解。

相较于婴儿时期,幼儿已经开始更好地掌握言语了,开始从情境性言语到连贯性言语过渡。因而,幼儿读物中可以适当地介入语言,但必须体现两个特点:第一,要有比较形象的语言;第二,要有具体形象的实物作为思维的支柱。目前,幼儿阶段读物很多,好多出版社都在做,少年儿童出版社就围绕这方面出过一系列图书。但现在这类图书中有几个缺点:第一,抽象的东西太多,譬如讲十分深奥的故事,故事里渗透抽象的原理,实际上远离幼儿;第二,具体表现哲理性的东西太多,幼儿毕竟不能接受,也无法理解太多的哲理;第三,图文并茂的太少。所以,我主张,这一阶段的书要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性,或初步抽象逻辑性,但更主要的还应以具体形象为主。

另外,如果有可能,幼儿阶段应多背些诗词,即使记不住,或以后可能会忘记,但那些琅琅上口的诗词背下来对于他们的发展终身有益,唐诗宋词都可以,但篇幅不宜过长,内容不宜太深。

社会上有不少类似于数学游戏的书籍,幼儿的主导活动是游戏,所以带有“游戏”、“故事”的书,是适合于这个时期的儿童去听、去看的,当然在内容上可以渗透一定的逻辑性,但“数学游戏”等书籍更多的是“加、减、乘、除”,这不仅与未来的小学在抢教材,不符合国家关于幼儿教育的要求,而且也不利于幼儿的智力发展。“数学游戏”这类书籍中的“数学”,不妨写“数学”的“实际意义”(比如说“5”与5个物体挂钩)、“数序和数的大小”(比如“4”在“5”的前面,“5”在“4”的后面,“5”比“4”大,“4”比“5”小)、“数的分解组合”(比如“5”可分为2和3、1和4),这类游戏便于幼儿掌握一定的数的概念。

童年期(小学):逐渐开始进入真正的阅读殿堂

中华读书报:当孩子开始进入小学,他们会很自然地接触到大量的书,譬如课本。我们也发现,小学的时间跨度长达6年,而他们的思维发展变化可谓是日新月异,从只掌握日常言语的孩子成为基本掌握读写能力的小学毕业生,那么,小学阶段的阅读是不是也应该有更细密的阶梯式区分呢?

林崇德:与幼儿时期具体形象思维不同,小学儿童的思维同时具有具体形象的成分和抽象概括成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年级升高以及不同性质的智力活动而发展变化。整个童年期是从以具体形象性的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时期,但童年期的逻辑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正由于小学阶段是由具体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转化的时期,因此,小学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的阅读应该是不同的,1-2年级还是应该以阅读具体形象的图书为主,中年级开始尤其是高年级,其阅读范围除了文学上的东西,比如一些童话,如安徒生童话,就可以从中年级开始阅读,一些科普类的读物也可以逐步增加,像以前的“十万个为什么”也很好。从中年级开始,如有条件,我希望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因此需要有大量的按儿童思维特点的好书出版。

青少年期(中学):文艺名著与科普读物齐头并进

中华读书报:中学阶段的孩子恐怕是最让家长们操心的孩子,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常以“小大人”自居,那么他们的认知思维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呢,是不是就已经完全成熟了?他们又适合阅读怎样的图书呢?

林崇德:整个中学阶段,青少年的思维能力迅速地得到发展,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的地位。但少年期(主要是初中生)和青年初期(主要是高中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在少年期的思维中,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可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而青年初期的抽象逻辑思维,则属于理论性,他们已经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

初中阶段基本处于经验型逻辑抽象思维阶段,我认为,他们在文艺方面的阅读不应该限制在童话了,有条件的话,可以读国内外的经典著作,比如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我在初中时就读完了,国外的名著在初中阶段也完全可以涉猎。这一时期不仅仅要读科普著作,有条件的话可以结合学习的内容,读相应的数理化辅导读物,条件好的,甚至还可以读英文的科普著作,80年代,外文书店曾经出版过部分这样的科普读物,现在好像比较少见。

进入高中阶段,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理论性的增强,应结合自己的学习方向来阅读,譬如文理可以适当分开,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比较大量地阅读一些参考资料。

成人初期(大学):结合专业的同时要文理互补

中华读书报:大学生的阅读仿佛已经带有很大的自主性了,许多大学生一般都会按照个人兴趣来读书,这样对于思维发展已臻完善的大学生是否合适呢?

林崇德:一般说来,个体从少年期开始掌握辨证思维;青少年初期辨证思维获得较快发展;成人前期的辨证思维达到成熟的程度。成人前期个体的思维优势主要表现在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创作思维能力等方面。这个时期的个体,已经具有较稳定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并积累了许多经验,掌握了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技能,思维品质也趋于稳定。

因而,大学生的阅读很大程度上完全是结合自身专业、兴趣进行选择,但我依然认为,大学生,尤其是理科大学生没有读过文学名著的应当补补名著,而文科学生如果读读科普著作,类似“十万个为什么”、“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对他们也未必无益。这样会有益于思维的全面发展。

中华读书报:十分感谢您刚刚针对不同心理发展阶段的思维特点提出读书建议,但目前出版界可能由于对这些相关理论知识缺乏了解,因而影响到此类图书的出版,您认为现在我们的出版界已经做到了针对孩子不同阶段发展的需要而有的放矢地出版么?

林崇德:我认为目前出版界太集中地追求某些选题,比如说,从中学开始确实需要心理健康读本,但现在婴幼儿阶段也有心理健康读本,小学阶段也有心理健康读本,实际上对于思维发展初期的孩子,心理健康读本越浅越好、越少越好,现在针对小学和婴幼阶段的心理健康读本都和中学一样,做很多册,此外,出版不少国外书,譬如说“心灵鸡汤”、“心灵鸡血”的,弄得学校也十分茫然,并不一定有意义。

有的出版社为了追求经济效应,过多追求某一类书,造成了一个十分不好的现象,就是从小学开始到初中到高中,出版方出版课外读物随心所欲,很多明显带有急功近利的目的,有些书粗制滥造,这并不适合学生成长。而适合从小学开始一直到高中阅读,遵循不同时期心理发展特点来做的系列书就更少了,我所看到的书中,《上下五千年》从内容、从可读性都比较能体现适应儿童、青少年成长的阅读特点。

希望我们的出版界能够多了解一些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知识,这样对于出版相应书籍相信不无裨益,也能使我们的孩子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益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