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蕾的经典童书世界

2003-09-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梅子涵按语:

对西方当代儿童文学的注目和引进是一件正成风气的事,用不了很长的时间,更是会蔚为壮观。

新蕾出版社很多年里处在活跃的儿童文学之外,一经重新讨论了思路,形象豁然明朗,便连连地做成了漂亮的事情,做出了漂亮的书。

“国际大奖小说”是又一个精致的系列,很明确的方向,很用心的选目,很连贯的步骤,也是很细节的艺术落实,新蕾这个系列的书很出挑!

我们可以注意一下它的每一本书里的原版插图。统统是原版引入,原作有几幅,便引入原作几幅,经典的面貌就这样简单也“昂贵”地保持住了。让经典像经典,这是中国的童书业、图书业和很多的别的事情的一个课题。

中国的现代化,中国儿童在现代化中的成长,和同步于世界的阅读是联系在一起的,应该把这里面的意义预料得清楚和充分。儿童文学起始于西方,也的确是他们的更为丰富和优秀,中国的儿童文学写作者也会在这引进的阅读中接受到继续的启蒙,继续的推动。

飞呀飞呀,音乐虫子
谭杨红

一只老鼠正望着在自家报摊里的男孩玛利欧。

老鼠的名字叫塔克,它正坐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地铁车站一个废弃的排水管口上。忽然它听到了一个奇怪的声音。塔克几乎领教过纽约市里各式各样的声音,但它从来也没有听过这种声音。

玛利欧也听到了这个声音。他站起身来,全神贯注地倾听着,就像是小提琴的琴弦被弓弦急促划过所迸发出来的声音,又像是竖琴突然受到挑动响起的琴音。仿佛在远离纽约的某个地方,一处翠绿的森林里,有一片树叶在午夜里穿过沉沉的黑夜,翩然落下,掉进一株灌木丛里——那声音就是落叶的回声……

柴斯特就这样被发现了。它是一只康涅狄克州乡间的蟋蟀,因为一时贪吃,不小心被压在野餐盒中,带到了纽约时代广场的地铁车站。

柴斯特蟋蟀那因为焦虑而情不自禁发出的鸣奏意外地使它找到了一个爱它的小主人——玛利欧和两个“纽约佬”朋友——一只不怕猫的塔克老鼠和一只不吃老鼠的亨利猫。当柴斯特美妙的鸣奏因为快乐而再次响起时,引发了塔克老鼠的忘形舞蹈,打翻了火柴,烧着了玛利欧一家辛辛苦苦经营着的报摊。当然还是柴斯特美妙的鸣奏使它在纽约崭露头角,成为了一位超级演奏家,解救了玛利欧一家于困境,给纷乱的地铁车站增添了一道清新的风景。

这是一本由美国作家塞尔登写的名为《时代广场的蟋蟀》的童书,纽伯瑞儿童文学奖的获奖作品。这是一个有关蟋蟀、老鼠、猫之间友谊的故事,一个有关各种生命之间爱和关怀的故事,一个发自大自然、涤荡心弦的音乐之声的故事。一只小小的音乐虫子,使整本书即是一个充满曲折情节的童话,又像是一曲清新、悠扬的民谣,一首美丽的诗。

就像一颗石子抛进了一泓平静无波的池水,泛起了一圈圈的涟漪一般,优美的旋律,以玛利欧家的报摊为核心,一波波地向外荡漾出去。地铁里的人们停住了脚步,地铁外街道上的人们驻足,原本忧愁的眼睛开始变得柔和、宁静;原本充满功利而麻木的心灵开始感受到夏末的天气、绿叶的颤动和花朵的芬芳……一只小小的蟋蟀所发出的鸣唱,居然可以传到那么远的地方,深深地渗入每一个生命的内心,时间在那一刻停止,时代广场静得就像傍晚的草原一样。只见偏西的太阳照在人们的身上,微风吹拂着他们,仿佛他们只是长得高高的野草。

每一个故事都会有一个结局。《时代广场的蟋蟀》的结局就像当时的季节——秋天一样有些伤感。柴斯特在一个夜晚悄悄地乘中央车站的车回康涅狄克州去了,它不属于城市的喧哗和闪烁的镁光灯,它更喜欢乡间洋溢泥香的家。火车渐行渐远,塔克和亨利还在努力往那一片漆黑里凝望……而我们的家,我们的香格里拉在哪儿?在这城市的丛林中吗?

两个一生的故事
谢芳群

夏日里的一天,我读了《风之王》。它是一本讲一个男孩和一匹马的故事的书。男孩是一个马童,他深深地理解他的马,他喂它喝水,给它刷洗身子,清理马房,为它铺床,先铺上一层细沙子再铺上金黄柔软的稻草。在寒冷的冬夜里,他甚至和它共用一床羊毛毯。

作者玛格莉特·亨利6岁时就爱上了马。那时她的哥哥偶尔会让她摸摸他心爱的马。因为幼年的心中就已经充满对马的了解和热爱,对世界上这样一种生命抱有深深的理解和同情,所以长大起来的玛格莉特写出了《风之王》。它讲了“赛马之父”的故事,一匹来自东方纯粹血统的出身高贵的马,它丢失了它的血统证明,因此而历经了苦难折磨,当它最后终于有机会来到赛马场时,年事已高,代替它快如疾风般掠过终点的是它的儿子们。

它用自己的血液写一张新的血统证明书,证明自己是名副其实的“风之王”,而这血液同样流动在它的子子孙孙的血脉中。

我还从“风之王”的一生的故事中,明白了一点人生的道理:你是谁就是谁,尽管用你的行动来证明你是谁吧。

《风之王》还讲了另一个人生的故事。

对,是照顾“风之王”的男孩的一生的故事。

男孩是摩洛哥王室的马童,和“风之王”一起,被摩洛哥国王送给法国国王。当初的圣旨是:马儿活多久,负责的马童就要照顾它多久。马儿一死,马童就得立刻回到摩洛哥。

马童和马在异国他乡经历了多舛的命运,他做过唤醒人的工作,做过流浪儿,做过偷马贼,甚至住进过监狱。他们几次被迫分离,但是好像存在一种向心力一样,马童始终要找到他的马,然后不分离。一切只因他们生来就在一起,只因国王的圣旨,只因他对马的承诺:闪,等你长大了,大家都会对你鞠躬,你会成为“风之王”。我保证。

“闪”是男孩为马取的名字,在阿拉伯语中是太阳的意思。

闪在29岁时去世。闪去世的那天晚上,他便动身回摩洛哥了。

他一个字也没说,但是他毕生的使命已经完成。

这个男孩是一个哑巴。

我们也不说一个字,沉默着,开始阅读这两个一生的故事吧。

再讲一遍,于是意味深长
吴文艳

儿童喜欢听大人讲故事,有些故事自己都能背出来了,可还是会央求大人,再讲一遍,再讲一遍好不好。灰姑娘的故事,一直以来在世界各地儿童中流传不已,可是,盖尔·卡森·乐文依然在她的《魔法灰姑娘》中,有滋有味地讲述着那个古老的童话故事,并且在这个“再讲一遍”中,将故事重新演绎、让故事变得精美,成为经典。

一个凶恶的继母和两个难缠的姐姐,失去母亲的灰姑娘蓬头垢面、被人颐指气使。就像贝洛的和格林的《灰姑娘》,盖尔·卡森·乐文做着旧瓶装新酒的工作。尽管孩子们喜欢一遍遍让故事重复着,可是,毕竟,重新叙述,意味着艰难的超越。艰难,往往是事后在理论上的总结,实际的阅读过程里,你能感觉到的却是自然流动着的趣味和感动。这得益于故事的审美意义和哲理意义相融合的境界营造。

然而,就在你走近那古老的中世纪古堡,推开爬满青藤的仙门,看到的却是一幅只有现代人才能理解的扑溯迷离的情景,熟悉又陌生。仙女们会魔法,没错,可是,到今天,即使是“我”,主人公爱拉,喜爱的“仙女干妈”曼蒂,也只能变一些小法术,面对爱拉被诅咒的命运,她只知道可以改变,却不知道怎样改变;面对死神将“我”的妈妈夺走或者“我”在妈妈去世后的苦难生活,除了安慰、照顾,她也显得无可奈何;而露欣达这个仙女,更是笨得让人无法忍受,在爱拉出生那天,自以为好意地送了一个礼物,她说:“我给爱拉的礼物是听话,爱拉永远都会听从命令。孩子,不要哭了。”结果,礼物成了诅咒,给爱拉带来无穷的痛苦。仙女们的地位受到了颠覆。这说明了什么呢?联系童话的结尾,爱拉最终摆脱了露欣达的诅咒,获得了自由,靠的是仙女重施法术?如果是传统的童话故事,常常是这样安排的。但在这个故事里,爱拉却是靠着自己的力量破除了咒语,她说“只有足够的理性与足够的爱,才让我找到这股意志与力量。”确立做一个完整独立的人的信念,凸现出现代人精神追求上的演进。

晾干雨天
唐池子

“我读完六年级之后的一个星期,天天都在下雨。灰蒙蒙的天空下,云朵垂得低低的,雨水倾倒下来,敲得屋顶不断啪哒啪哒响。”美国作家奥黛丽·克伦华斯为青少年奉献的第一个长篇《人间有晴天》就这样开始了故事的叙述。

用这样的场景开头,一定以为作者要带我们进入一个非同寻常的世界。然而,没有。这个故事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它的平常而平缓的叙述,故事高潮和低谷,人物的生离死别,情感的转折波澜,一切都节制在叙述的耐心里。这让我有些吃惊,是惯常阅读美国文学经验的吃惊,比如好莱坞那样极具戏剧化的框架,这里居然毫无污染,只有淡淡的叙述。

与之最大的矛盾,偏偏又是内容上的非同寻常,准确地说,应该是主人公命运的非同寻常。一个自以为自己是公主的人,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父母是弱智(其母只有五六岁孩子的智商),发现了旁人的嘲笑和白眼,更糟的是,自己时刻依靠的“大树”——深爱自己的外婆,突然撒手西归,这个女孩如何成为昔日的公主,天空又如何不布满霏霏淫雨?

因此,作者是要将我们带入一个命运的低谷,人生的逆境。是沉是浮,孰是孰非,一个十二岁的孩子能够逆风而行吗?我们不相信这个世界同时存在着暴风骤雨、电闪雷鸣。结果,我们在人生的坎上摔了大大的一个跟头。

作者就让主人公虎娃摔了这么一个跟头。小说共20章,从一开始,第一章起,虎娃就一直在摔,不过都是心理上的小跟头,尴尬迷惘,像个迷了路的孩子。虎娃之所以不致于掉进陷阱,是因为哪怕是她那给她带来无数尴尬的妈妈,仍然持续不断地给她带来爱。就是说,尽管她在受挫,但是还存在一个爱的襁褓包裹着她。她迷惑,但是不至于痛苦到绝望。然而,到了第9章,出现了一个大跟头,外婆猝死。精神支柱一下倒塌了,爱的襁褓猛然解开。“我只能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妈妈的样子把我的心撕裂了好大一个洞,大得连密西西比河都可以滔滔流过。”

还是爱,承载了虎娃的痛苦。多丽姨妈继奶奶之后将这个女孩拉出了崩溃的边缘。多丽姨妈是妈妈的妹妹,在这段与姨妈相处的日子里,“我”懂得了妈妈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懂得了姨妈的感受,懂得了生活中的很多艰辛和无奈。所以,等到那个重新回到赛特镇的虎娃是一个真正长大了的虎娃,是一个敢于面对自己生活的女孩,是一个重新做梦的小公主。小说还是给了我们一个童话一样完满的结尾。不管经历怎样的风雨,人间有晴天。最后,我终于知道了一个答案,原来爱,就是这个世界的晴天。是爱,晾干了雨天的彷徨,拥有了成长的晴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