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家”与“全集”

2003-09-17 来源:中华读书报 陈平原 我有话说

1920年3月14日,胡适(右二)与李大钊(右一)、蔡元培(右三)等人在北京西山卧佛寺

●对于那些特别珍惜自己羽毛的文人学者来说,后人的拼命辑佚,把他遗弃或有意掩埋的东西翻出来,重见天日,简直是跟他过不去。

●《胡适全集》将是个蕴藏丰富的宝库,很多此前不被关注的史料逐渐浮出海面,很可能加深或改变我们对胡适的认识。

●我之所以看好《胡适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不在于其皇皇四十四卷两千万言,而在于其包含大量可珍惜的“竹头木屑”。

“大家”与“名家”

不是每个舞文弄墨的人,都值得出版全集。这本是明摆着的事,可仔细琢磨,却也没那么简单。都是名人,谁该出“选集”,谁能出“文集”,谁又可以出“全集”,其实没有一定之规。可读书人心里大都有杆秤,不说你也清楚,必须是“大家”,方才配得上“全集”。你一定要打破禁忌,稍有点名气,便一心要弄出个全集来,也没人硬拦着,就怕不被读者接受,白白浪费了大好纸墨。

那么,什么是该出全集的大家?与“大家”相对的,不是无名鼠辈,而是同样声名显赫的“名家”。关于大家与名家的分辨,古已有之。清代诗人袁枚《随园诗话》卷一有云:“诗有大家,有名家。大家不嫌庞杂,名家必选字酌句。”清代史学家全祖望也有类似的说法:“作家”只要“瘦肥浓淡,得其一体”即可;而“大家”呢,“必有牢笼一切之观”(《文说》)。这里的“作家”,约略等于袁枚所说的“名家”。名家有所得,大家有所失,得失之间,最该关注的,是其学问及文章的气象、境界和范围。

这样说还是有点虚。世人之谈论“大家”,是有时空限定的,可能是一时一地,也可能是今生后世。换句话说,同被称为“大家”,有在某一专业领域里出类拔萃的,也有影响及于整个学界乃至思想文化界的;有各领风骚三五年的,也有百年长青乃至千年不老的。专业领域里的领袖人物,固然可以出全集;更值得为其经营全集的,其实是那些思想及文章“牢笼一切”,影响及于整个文化界者。这里不是分别“专家”、“通人”谁高谁低,而是牵涉到全集的特点,其“不嫌庞杂”,巨细兼收,明显更适合于后者。

就拿胡适来说,其政治、宗教、哲学、史学、文学等方面的成就,在当时的中国,都不能说是“天下第一”;可其“牢笼一切”,却又是很多专门家所无法比拟的。这里有个反证,1954年,中国科学院和全国作协联席会议上,决定开展综合性的“胡适思想批判”运动,并开列了主要内容:胡适哲学思想批判;胡适政治思想批判;胡适历史观点批判;胡适文学思想批判;胡适哲学史观点批判;胡适文学史观点批判;胡适的考据在历史和古典文学研究工作中,地位和作用的批判;《红楼梦》的人民性和艺术成就,和对历来《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参见《学习》1955年2月号)。据说,对于这阵势,胡适不但不畏惧,还颇为得意。在《胡适口述自传》第十章里,有这么一段:“这张单子给我一个印象,那就是纵然迟至今日,中国共产党还认为我做了一些工作,而在上述七项工作中,每一项里,我都还留有‘余毒’未清呢!”之所以说七项而不是九项,那是因为,古典文学本就涵盖了《红楼梦》,后三项可以合一。只是因此次运动以批胡适的《红楼梦》研究打头,方才将其单独列出。对20世纪中国文化稍有了解者,都能掂得出这“九项(或七项)全能”的分量。这样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