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观点

2003-09-1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据最新的统计表明,英国的全球图书出口总量已逾2.8亿册,在世界图书出版业中据重要地位。当前英国在亚洲图书市场上占有很大份额,出版中心在香港和新加坡,但那里的人力和印制成本要远远高于中国内地,将来合作渠道畅通之后,中国可能会因之而成为亚洲和世界华文图书出版的中心,英国出版界都认为开发前景很好,未来的中英出版更多的是合作而不是竞争。

(《加入世贸组织,中英出版合作机会更多》,2000—12—20)

《炼金术士》是一本世界性的超级畅销书。受到国外图书市场成绩的影响,中国文学出版社决定出版《炼金术士》,并且首印一万册。但出乎意料的是,国内读者并不领情:这本畅销书在中国成了“死书”。三四年时间已经过去,但现在仍有三四千本书积压在书库。在全球各地战无不胜的《炼金术士》,刚来中国就踏上了滑铁卢的不归路。差不多所有出版界人士都公认,并非一切外国畅销书在中国都有市场。即使不少人羡慕的畅销译著,在国内销量不但没法与中国畅销作家的书相比,与国外销售成绩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中国市场:外国畅销书的滑铁卢?》,2000—08—30)

随着中国出版走向国际化、产业化,中国出版界也走出了求稳、保本的小制作水平,开始角逐大投入——大制作——大产出的版权项目,从而开始制造出与世界同步、同质的图书。大投入:中国出版界开始争购海内外名家名社作品,打响了版权争购战、作家“转会”潮;大制作:中国出版界开始加大包装营销等制作投入,筑高市场进入门槛,形成了图书注意力大战;大产出:中国出版界开始意识到构筑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图书销售的同时更注重品牌的增值。

(《版权交易打响三“大”战役》,2002—05—22)

如果说一个好的选题可以帮助出版社过上“小康生活”,那么版权贸易的成败则关系到出版社能否进入“富人俱乐部”。可以说,在今天加入世贸的时代背景下,“版权”毫无疑问是出版产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而出版社的经营很大程度上就是版权的经营。在过去的10年中,我国的涉外版权贸易发展十分迅猛,累计成功运作了超过20000个图书项目。虽然硕果累累,但是与国外成熟的出版机构相比,我国的版权贸易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经验不足和对国际惯例的不熟悉,有不少地方需要改进,所以“国内版权贸易大户”们所拥有的成功经验,应该会对整个行业有所裨益。

(《版权贸易“实战经验”》,2002—05—22)

自从1992年我国加入《伯尔尼公约》后,图书的版权贸易可谓是一路凯歌、形势喜人,翻译事业亦借此东风,有了飞速发展。但在版权贸易的繁荣背后,译著质量却瞠乎其后了。这两者像分离的两端抛物线,后者的滞后大大制约了前者的发展,从而阻隔了作品的传播和读者的接受,令人堪忧!

(《版权贸易喜人译著质量堪忧》,2002—11—20)

加入WTO,中国的经济发展已开始与世界接轨,出版界面对外来挑战的同时也迎来新的发展时机。版权贸易做为这种现实的产物,正为业内各方看好。面对如此诱人的商机,中小专业出版社并非不想分一杯羹,但由于本身起点低,底子薄,市场适应能力差,无从下手。应该看到,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机会均等。中小专业出版社尽管在人力、财力等方面有不利因素,但有其专业出版实力较强,在既定的领域内轻车熟路的优势,加之我国丰富的出版资源和广阔的读者市场做为依托,只要克服畏难心态,积极参与放手一搏,完全有可能在新一轮的国际合作和竞争中一展宏图。

(《中小专业出版社如何面对版权贸易》,2002—08—28)

中国近年来图书版权的引进输出比高达10:1。中国版权输出的方向现在还主要集中在港澳台和东南亚等华人集中的国家和地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加强,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以及预期中的奥运会和世博会在中国的相继召开,中国已经并将持续成为世界各国瞩目的热土。谈及扩大中国版权输出,就不得不对输出现状及其在海外市场上的表现有一个实事求是的判断。而成败与否,则关键要看我们能否找准中国版权输出的对接口。

(《找准版权输出的对接口》,2003—07—23)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