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为什么对“父亲”情有独钟?首先当然是因为他热爱“父亲”,对“父亲”充满激情,有说不完的话,写不完的字;其次是因为“父亲”造就了他捧红了他,老爸这碗饭越吃越香越吃越来劲,如果说原来盛老爸这碗饭的碗了不起只是铁饭碗铜饭碗的话,那么如今已经变成了银饭碗金饭碗,所以,他是铁了心要把老爸这碗饭吃到老“从一而终”了。
可是,他老兄吃得津津有味,观众却越来越吃不出味道。正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军歌嘹亮》已经播出大半,并没有引起观众的激情,众多曾被“激情燃烧”了一把的观众,再也找不回当初那部红色经典所带来的激情。原因很简单,一个字:假。激情已经蜕变成了虚情滥情。《军歌嘹亮》在情节上没有任何创新,一味生硬地模仿《激情燃烧的岁月》,弄得非鹿非马,不仅史实混乱,还乱授军衔,情节和细节表演更是虚假不堪。尽管《军歌嘹亮》的剧本由石钟山亲自操刀,而且“此次高大山的人物塑造和刻画要丰富得多,特别是对他内心情感的彷徨、错位进行了深刻披露。本剧把生活理想化还原于生活最本质的东西,因为高大山面对的外部世界比石光荣要复杂和残酷”。石钟山自信地表示:“《激情燃烧的岁月》让人们记住了石光荣,《军歌嘹亮》会让人们记住高大山。”石钟山无疑过于自信了,就目前形式来看,观众恐怕既记不住《军歌嘹亮》,也记不住高大山。
一部电视剧火了,续集便接二连三地冒出来,这似乎成了中国影视界的宿命。同样的,第一部作品反响很好,接下来越来越差,这也是中国影视界的宿命。琼瑶和她的《还珠格格》系列便是最好的证明。被高收视率和高收益冲昏了头脑的制作人员总以为一招鲜便招招鲜,可以吃遍天。这不仅无知,也是对电视观众的蔑视,以为观众都是弱智。小说和剧本创作完全是两码事,未必能够“融会贯通”,许多有作为的作家比如莫言、余华、苏童不仅自己不参与原作改编,而且和影视界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以此来捍卫小说的纯粹性。这不仅是一种操守,也是一种智慧。《激情燃烧的岁月》获得成功之后,石钟山本该静下心来好好写小说,可他偏偏不自量力,转向了编剧,企图“两手抓”。结果剧本写不好,小说也大失水准。从文学角度看,他后来创作的几篇小说如《父亲和他的儿女们》、《父亲最后的敬礼》、《幸福生活万年长》、《男左女右》,文字粗糙平庸,语言苍白无力,行文平铺直叙,结构散乱无章,把小说当剧本写,令人大跌眼镜。《激情燃烧的岁月》播出之后,名声大振的石钟山约稿不断,据说每天的创作量高达1万字,水流快了别说深潭,就是浅水窝也难以形成,难怪创作水准每况愈下。
据悉,“激情”第三部《石光荣和他的儿女们》近期也将投入拍摄,从《军歌嘹亮》的收视效果来看,恐怕彼剧也难以让观众再燃激情。别说老爸那碗饭不是山珍海味,就是山珍海味,一吃再吃,观众也会大倒胃口。从民间的角度出发,孩子长大成人了,就不该捧着老爸的饭碗不放,这不仅不孝,也是无能的表现。还是老爸的扮演者孙海英聪明,见好就收,把最精彩最光辉的石光荣形象永远留在观众心中。
石钟山把老爸这碗饭吃到底的最终结果,是砸了老爸这个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