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好书告诉你

2003-09-24 来源:中华读书报 雷雨 我有话说
《郑和》朱苏进 陈敏莉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

看到朱苏进和陈敏莉写的长篇小说《郑和》觉得很有意思,我们向来有纪念先人的传统,但是在众多的灿若群星的历史人物当中,郑和可能是最为奇特的人物之一。郑和这个人简直就是一个谜。一个生在云之南的穆斯林的小孩子怎样来到了万仞高墙之内的皇宫?在明初那样复杂的政局之中,一个被认为是刑余之人的太监怎么会受到皇帝的青睐脱颖而出?成就郑和一世英明的航海生涯究竟是怎样的波澜壮阔气象万千?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之下,郑和究竟克服了怎样的困难能够率领庞大的船队7次远航?郑和为什么没有成为我们后人所期待的哥伦布式的人物?难道这样的悲剧仅仅是个人的吗?

著名的小说家朱苏进先生和陈敏莉女士在郑和诞辰600周年的时候,终于推出了长篇小说《郑和》。我们也许厌倦了当前太多地把电视剧改编为小说的粗制滥造,这些改编虽然有着小说的名义但是已经把小说最为起码的东西丢失殆尽,更不用说保留小说的魂魄了。小说固有的丰富的想像空间没有了,小说所独有的语言魅力没有了,有的就是所谓的镜头感和夸张的匪夷所思的情节,当然更多的还是男女之间的缠绵和卖弄,有人说,现在是商品化的时代,不要用九斤老太的眼光来取舍当下的现实生活。但在朱苏进和陈敏莉笔下的郑和走出了以往叙述太监生涯的固有模式。郑和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在那样的乱世,做了太监的郑和并没有屈服命运的安排,而是充分发挥自己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政治优势,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淋漓尽致地发挥到了极致。我们传统的看法总认为朱棣的行为带有犯上作乱的味道,虽然他修建了今日的紫禁城,虽然他编撰了《永乐大典》,虽然他使朱明王朝保持了强盛,但是他的滥杀无辜,他的凶狠残暴,决不亚于自己的父亲,如对方孝孺的诛杀,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所以鲁迅认为他们是父子流氓。现在当然不会有这样情绪化的评说了,但是在当今的小说家笔下,朱棣似乎又显得过于可爱了。他是怎样的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他是怎样的胸有韬略运筹帷幄,最终又是怎样的顺理成章成为很有作为的一代雄主。在朱棣似乎充满正义的政治动乱中,郑和的行为就显得光明和高大起来。当然是小说家的合理想像,郑和不仅是姚广孝的学生,而且在整个叛乱过程中还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朱棣两个儿子在南京的虎口脱险,在郑村坝战役中郑和的临危不乱建立奇功,郑和好像是负责情报工作一样利用自己的太监身份和建文皇帝身边的太监们的勾勾扯扯暗通信息,这一切奠定了姓马的小小宦官在朱棣心目中不可动摇的地位。小说通过郑和在重大事件中的出色表现让我们相信只要有自己不肯放弃的努力,只要有自己锲而不舍的抗争,小人物也会有大前程。有了这些出类拔萃的作为,朱棣能不对郑和另眼相看吗?

郑和下西洋的真正动机已经不重要了。客观的结果是我们的大明船队能够这样的不远万里走出国门,郑和下西洋的象征意义已经远大于其实际意义,但是这样的行为本身却让我们中国人为之自豪。有了郑和的七下西洋,我们的历史上才有了别致的生动的篇章。小说家们利用自己丰富的想像力,不仅让郑和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爱情折磨,还让郑和收养了黑人为儿子,而且在无可奈何之下大公无私的郑和还把自己的儿子留在了荒岛之上。在大洋之上管理庞大船队的艰难,面对海盗的机智,和土著人交往的分寸把握,郑和走出封闭环境之后的种种思考,这样的经历锤炼出郑和非同凡响的眼光和胸襟,但是很遗憾郑和的7次远游没有转化为真正的现实意义的开疆拓土,丧失这样的千载难逢的机遇实在是让人遗恨绵绵的大悲剧。

我对小说的语言非常的在意,我认为小说的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小说成功与否的关键。令人欣慰的是《郑和》的语言之美。它几乎避免了电视剧改编成小说的固有通病,作者非常在意地和用心克服了电视剧对语言的轻慢和鄙夷,阅读过程当中,让人感受到语言的阳刚和华美,语言的气势和张力,语言的奔放与温婉,可谓大珠小珠落玉盘。能够做到把语言运用到这样的境界,应该说创作者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