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德国各大报刊的文艺部主任聚首东部城市哈雷(Halle),召开会议,研讨对策。由于媒体间的兼并愈演愈烈,在这一残酷的过程中,胜利的一方总是“惟利是图”的大亨们,而那些坚守传统的理想主义者总是处于失败者一方,而文艺副刊更是首当其冲。对于其前途和命运,与会者有两派观点:传统派认为,文艺副刊应该回归纯粹的文艺批评传统,这才是正确定位,才能拥有最稳定的读者群;而改革派们则以为,应该摆脱传统的窠臼,将笔触扩大到社会文化批评,这样才能争取更大的读者群。前一种观点当然会获得老读者们的首肯,而后者自然更能赢得赞助商们的青睐。归根结底,文艺副刊是清水衙门,在商业社会中,赚不到钱就是不成功,筹不到钱就是没本事。各大报刊内部,最先遭遇精简的总是文艺部。在最近几年内,已经有不少久负盛名的文艺刊物相继停刊或改版,这使人们感到,这场讨论不再是杞人忧天。
在这样的语境下,德国文化部长魏斯(Christina Weiss)女士发表了讲话。她批评了各大报刊掌门人一遇到财政危机就缩减文艺副刊经费的做法,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裁撤耗费颇巨的驻外记者,而长远的后果则是报道过多地借助转载和编译,其原创性和真实性降低,最终质量没有保证,也就最终失去了读者。于是她建议,应该成立专项基金,给予报刊驻国外文艺记者(薪水之外)适当的补贴,以弥补国内记者和驻外记者的工作成本。今后,如果有了这项资助,对于各大报刊来说,只要支付驻外记者与国内记者一样的费用就行了。当然这还只是一个建议,距离实现还需时日。不过与会者们相信,部长是不会口出戏言的,她既然这样说了,就一定会有所举动。
然而部长的动议并非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文艺副刊能否继续生存最终还取决于它能否赢得广大的读者,在读者阅读习惯发生巨大改变的今天,文艺副刊的改革已势在必行,但如何把握其中的分寸,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其实,岂止德国如此,这也是全世界文艺刊物共同面临的问题。国内许多报纸将文艺副刊独立出去,办成单独的周刊,获得了成功,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在于,这样可以赢得最稳定的读者群,“可控性”比综合报刊提高了很多。国外同行是否也可以到中国来取取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