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诗文拨动心弦

2003-10-08 来源:中华读书报 泛沧浪 我有话说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带上耳机,听着自己喜爱的音乐,随着音乐的情绪去读自己喜欢的书,去感知作者的思想。读着雅克·萨洛美(Jacques Salomé)——这位法国当代社会心理大师的作品,即便没有音乐入耳,依然有着心弦拨动的感觉。

运用诗歌与散文构造的《给心灵深处的信》,是雅克·萨洛美用近似于喃喃自语的状态书写的处理人际关系的箴言录。诗歌的审美特质给了雅克·萨洛美更为广阔的表达空间,在无垠的心灵空间里,诗歌所流淌出的语言魅力成为作者与读者相互交流的一面镜子。这也正是本书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试图让每一个人回归于自我的心灵,去处理人与外界任何一种关系。某个人/能够给您的/最美的礼物/不是去爱您/而是让您学会/去爱您自己。(《最美的礼物》)无庸置疑作者将“爱自己”认为是人与他人交往的前提条件,作者的话语优势不是卖弄自己的专业术语给读者,而是用最平凡的、最通俗的文字表述本质的思想。

关注于大众心灵,成为社会共识不过是近10年的事情。文化的强势促使西方心理学理念不断地成为当今中国大众心灵的栖息地,是否批判地接受这些理念在近乎于狂潮般的外来文本的覆盖下已经变得不再重要了。大众对中国传统文本的颠覆或者称之为遗忘,也使得我们有机会能够静心地去审视登陆者的视角。只需将目光改变,便能将一个全新的含义/赋予古老的事实。/当我改变目光,仅仅是目光,所有的一切都立即跟随,有时甚至在我之前。(《当目光变得如此丰富……》)雅克·萨洛美轻轻地诉说着法国人特有的温柔,在温柔中,思考者的坚定是不容丝毫改变的。

雅克·萨洛美的思考在于不断地自我诘问,然后去肯定心灵所感知的一切。个性变化是惟一一种我们经历的不断的意外之旅。这是一种记录在我们平日里的探索和热忱中的意外之旅。/使我们/以独特的方式成为现在的自己。(《个性变化》)感性的体验用感性的语言表达,这是我们所能见到的文字的表述,而我们同样能够清晰地知道作者在表达的过程中所拥有的理性的思索:实际上,正是那些以为很了解我们的人,才会用那些热情或否定的品质形容词来确定我们。这种对我们自己的异化的定义,这些某些种类的标签,和我们真实的品质并无如此紧密的联系,而是常常和我们在这些人心中所触及和激起的东西密切相联。(《确实地定义自我》)个体生命的意义是“我”存在的理由,《给心灵深处的信》是雅克·萨洛美对“我”的一种定义,明确了“我”是怎样的,才能与非我进行面对和交流。我既不寻求伤害别人,也未试图在逆境中为自己解脱,我只是敢于定义自己,敢于说出自己的感受而不对别人的感受妄加臆断,也不试图将之控制加以保护和修正。(《今天,我未来生命的第一天》)不用定义什么,面对生命与生活,我们需要的也许只是去体会和享受,拥有这样的心情才会存在得有滋有味。

《给心灵深处的信》告诉我们在处理各种关系——亲人、生命、爱人时所应该有的感觉,而不是怎样去做,这样感觉其实是永恒的。

阅读的快乐来自于轻松,即便是沉重的话题,在读后的思考中我们觉得有所释放。心理的界限是有限还是无限的?有人认为宗教就是界限。宗教信仰者的心灵自问并非在大众中得以普及,更多的人在面对生命、生活的困顿时,考虑的也往往是困顿本身,很少思考自我心灵所存在的诸多弊病,更遑论改正它了。

如果说雅克·萨洛美是个诗人,恐怕没有人提出异议。如果说雅克·萨洛美是个哲学家,恐怕也没有人会反对这种说法。人/又后来/男人和女人/伴着触角/向着“一切”的/敏感的颤动/在他们前所未有的尝试里/为了连向那个“一”。(《爱的生命》)哲学的命题在娓娓的倾诉中成为我们指导心灵路径的风向标。

(《给心灵深处的信》,【法】雅克·萨洛美著,舒子译,【法】多米尼克·德·麦斯特拉尔插图,华夏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22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