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市场总有一种趋利趋势,而竞争则使最大利润降为合理利润。图书亦然。对图书来说,成本来自①选题设计调研费用,②稿费,③编辑、审稿设计费,5排版、制版费,⑤纸张、印刷装订费,⑥发行费,⑦宣传费,⑧其他间接管理费用,⑨税收。其中,①③5⑧和图书的发行量基本没有关系,只有跟纸张印刷装订费、发行费、税收和稿费高度相关。也就是说,一本图书如果只印一两千册,①③5⑧在总成本中所占比例太大,在正常定价下,是不可能赢利的;但如果印到几十万册以上,那么①③5⑧基本可以忽略不记,也就是说发行量越大利润越高。对一般商品来说,竞争的结果往往是普遍降价,最后达成一个临界的价格默契,形成一个买方和卖方都能接受的双赢局面。图书作为一个定价不变的特殊商品,市场必须从另一个角度起作用,也就是说图书从垄断或高利润降为合理利润的途径不是使图书降价,而是降低它的发行量。降低发行量的合法途径就是克隆一些类似选题,无论它是有创意的还是无创意的,与原书内容是平行的还是拓展原书内容,由它们共同来分享市场。如果我们限制这些类似跟风选题,或者由于某些原因一些图书很难“克隆”,市场是否就会像70年代以前,匮乏时期那样一本图书销到市场饱和为止呢?不会!因为合法的路走不通,盗版一定就会接踵而至。《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畅销书的被盗印就是这方面最好的说明。这是市场运转的必然结果,我们必须正视它。
对于市场这种杀富济贫的特性,我们如何面对它呢?当然,如果你的选题已经在市场占了很大份额,你也许可以心平气和地接受这种残酷的现实;但对那些超前培育了市场,自己却没有很好的印数,成了先烈,看着后来者蚕食着巨大的市场蛋糕出版者,产生不平之气是难免的。这时我们应当检讨一下是我们领先社会需求太多,还是我们哪些方面没有做好?是宣传不够?是创造了市场但选题开拓不够深入?还是发行出了问题?我们是否可以在原选题基础上设计新的产品?是否可以和电影电视互动,由自己把热点的文章做透?
当我们制造出一群读者,我们没有理由不许他们或其他人有更多、更广、更深入、或更通俗、更肤浅的选择,关键在于是由我们还是由我们的竞争对手来满足他们的这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