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是祝福也是殷望

2003-11-05 来源:中华读书报 饶子 我有话说
我是1996年认识凤亮的,那年他考入我们暨南大学文艺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我给硕士生讲授《红楼梦精读》课,我领着学生一回一回地阅读、点评、讲解、讨论,从中领会这部古典文学名著的艺术奥秘。在这个过程中,凤亮对作品阅读的认真,他对小说中蕴含文化的感悟力和审美意识,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学期结束时,他撰写的课程论文《〈红楼梦〉的诗意叙事追求及其美学阈值界定》获得优秀成绩,后来被《红楼梦学刊》采用,发表于该刊1997年第4辑上。接着,他又修读了我的《西方文论》和《海外华文文学专题》两门课,由于授课的对象都是硕士研究生,我采用的是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讲课的基础上,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准备,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报告。他一直是这个年级思维最活跃的一个。正是由于他学习的认真和多思,我认为他可以而且应该走学人之路,也相信他能走出自己的一方天地,因而支持他提前攻读博士学位,在他取得博士学位以后,又作为推荐人之一推荐他到中山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据我所知,他的笔读已成了习惯,且有自己的学术关注点,所以成果颇多,在报刊上有不少理论批评文章发表。现在摆在我面前的这本书稿《沉思与怀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即出),是他第一本个人评论集,也是这段时间他辛勤劳作的结晶,以他的年龄能有如此的成绩,我从心里感到高兴!

《沉思与怀想》共收入28篇文章,按文章特点,分为“存在的沉思”、“话语的寻索”、“批评的批评”、“城市的怀想”四辑。第一、二辑是学术性、理论性的研究成果,包括专家论和专书论;第三、四辑是回应当前文坛出现的文学问题和文化现象的批评文字。从这些文章,可以看到凤亮这些年来主要的学术关注点和对批评价值、粤地文化的思索探寻。

据我所知,凤亮在大学念书时就已开始关注法籍捷裔小说家米兰·昆德拉的作品,而且一发而不可收,十年如一日地追求这一命题,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写的就是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诗学”,在论文答辩时得到专家们一致好评。这个评论集里第一辑所收的关于米兰·昆德拉的系列论文,虽以散论形式出现,但都从不同方面反映出论文作者内心深处的米兰·昆德拉“情结”。由于他是苦苦追求,研究对象已在他心中“住”了下来,逐渐形成他的一个学术“据点”,一种思想资源,所以这些文章都写得扎实、有学理性。其中《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研究论纲》,就是一篇很有创意和学术深度的论文,可以视为这组论文的“文眼”。在这篇论文中,作者在对昆德拉大量小说与小说评论进行细读的基础上,提出了“昆德拉小说诗学”的概念,并从诗、思、史三个维度做出了有新意的现代阐释,不仅揭示了昆氏小说诗学的主要特征,而且对小说诗学现代化路径做出了有启示性的论述。论文运用跨学科、多视角的方法,以诗、思、史互证的论述架构和研究模式对研究对象进行透视性考察与整体性思考,在方法论上是一种创新与突破。因为米兰·昆德拉是当代国际文坛具有重要影响的作家,早已为我国读者与学者所重视,凤亮将其作为一个学术的关注点,跟踪国内外研究成果、在各种言说中“行进”,不断拓展、深化,作系统的“构建”,在形而上的层面上探讨昆德拉诗学的发展与未来,以及由此主线辐射展开的多向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昆德拉研究的理论努力,这种理论努力是积极而富有意义的。

在学术论文撰写上,我一直认为要重视命题和立意的“厚度”,要有问题意识。也就是说,要选择那些有重要学术关联的人物、著作、思想、立论进行研究,从中发现问题、回答问题,提出自己的新的见解。因其是关键性的,在文学和文学史上有影响,故有学术和理论张力。凤亮评论集的第二辑“话语的寻索”所收的6篇论文,研究对象大多是中外著名的文论家、作家和批评家,从这些人的文化背景看,很不一样,但论文作者选择他们作为研究对象,却有他的某种“同一”的追求,正如他自己在“后记”中所说:“这些表面上不相关的批评家和作家,在我心中却有着某种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在我看来就是他们的反思态度、理性精神、批判立场与建设意向,它们共同联系和指向近年来讨论热烈的‘现代性’问题。”“现代性”的论题,是凤亮近一年多来正在进行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关于“现代性”的思考,也是我们解读他这组文章的一条“思线”,抓住这条“线”,我们会透过这些专家论、作品论看到作者那种更深的追问。

记得韦勒克在《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主要趋势》中说过:“18世纪和19世纪都曾被人们称作‘批评的时代’。然而把这个名称加给20世纪却十分恰当。我们不仅积累了数量上相当可观的文学批评,而且文学批评也获得了新的自觉性,取得了比从前重要得多的社会地位,在最近几十年内还发展了新的方法并得出了新的评价。”他还指出近百年来,那些以前似乎处于批评思想外围的一些国家,文学批评也开始受到重视。虽然,在他所举的例子中并没有提到中国,但事实上,20世纪末的中国,文坛上文学批评的洪流同样引人注目,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从批评的形态看,既有文本形态的批评,也有非文本形态的批评,尽管批评主体各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学术旨趣、言说对象、批评方法,但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话语活力和言说愿望,并且对于作者和读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文学界和媒体形成一种较大的冲击力。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文化批评的兴起。文化批评的兴起,拓展了文学批评的空间,扩大了文学批评的学术话语,也引发了一些理论界必须去沉思和回应的问题。凤亮评论集的第三、四辑的批评文章,从某种意义上看,可归属于文化批评。他从文化的视角切入,解读广东老中青五位批评家的文学批评,思考批评的价值;通过自己对粤地“城市文化”的感受和叙述,探索广东地域文化特色,以及它与文学想像、文学批评的关系。因是以“新移民”身份言说,视角独特,所感所书,有许多不同他人的鲜活见解。

凤亮的这本评论集很快就要出版了,我相信他的沉思与怀想,会在读者中引起良好的回响。这是我的祝福,也是殷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