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生活俭朴”过时了吗?

2003-11-12 来源:中华读书报 缪新华 我有话说
今年9月22日公布的上海市《中学生守则》删除了“生活俭朴”的条文,据说是因为社会背景改变了,再说“生活俭朴”已经过时了,理应淘汰。

《中学生守则》是规范中学生思想、行为的基本准则,它的条文内容有着本质的严肃性和思想的导向性。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的成型期,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和生活的环境,将直接影响这一代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众所周知,俭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生活俭朴”作为人生的一种生活态度,我认为既有它的历史意义,也有它的现实意义。

北宋政治家和史学家司马光在写给他儿子司马康的一封家书《训俭示康》中,提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著名论断。“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司马光秉承清白家风,不喜奢侈浪费,倡导俭朴为美,他写此家书的目的在于告诫儿子司马康生在官宦之家不可沾染纨绔之气,保持俭朴清廉的家庭传统。

在物质不再匮乏,生活必须品不再靠计划供应的今天,在保健品、营养品、吃饭穿衣以及文娱活动极其丰富的家庭生活环境里,再提“生活俭朴”,对当代中学生来说,也许会觉得不合时宜。可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站在上海看上海,在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里,也许提倡“生活俭朴”,让上海的中学生觉得可笑。但是,站在上海看全国,你会看到还有许多“边、远、穷”地区的百姓还未脱贫,还有许多的中小学生因交不出学费而念不起书。即便是东部沿海(包括上海在内)的经济发达地区,随着下岗失业人口的剧增,贫富差距也十分悬殊。

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虽说中国的国土是960万平方公里,但是人口在这块国土上分布是非常不平均的。而真正能够养活中国人的,在我们整个国土面积里面,也就是五分之二多一点。剩下这一大片,就是我们现在要去开发的西部。中国人口这么多,这么集中,而人均“生存资源”即土地和水,以及相应的森林和草原又非常之少,全国平均下来,生活资源还相对不足。如果从现在开始,从中学生开始,就淡化“生活俭朴”的观念,把我们的社会也导向一个消费型的社会,甚至于说得严重一点,一个奢侈型的社会,一旦人的胃口吊起来了以后,你让他再去过一种比较节约的、俭朴的生活就很难了。

正是因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富裕人家过度放纵子女,没能培养子女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使得自古“富不过三代”之说就成了必然。反观海外一些成功企业家,虽家境富裕,但依然对子女要求极严,从不给孩子更多的零花钱,甚至寒暑假还让孩子四处打工。这些成功企业家并不是苛求子女能为自己多赚一点钱,而是希望子女懂得每一分钱的来之不易,懂得艰苦奋斗,懂得自立自强。日本的富裕人家,更是让孩子参加“吃苦营”,这要比我们今天中学的军训苦得多累得多。

何况,中学生将来总要升入高校,总要就业,随着大城市对人才流动门槛的降低,必然会导致优秀的人才大量涌入,同时也挤占了本土人才有限的就业空间。也就是说,上海的学生未必都能在本土或其他大城市就业,穷困山区的孩子大学毕业后未必都回到穷山沟去。因此,上海今天的中学生,明天到边远山区去就业或创业,不是没有可能。那么,一个在奢侈之风吹拂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生活上一直养尊处优,随心所欲,将来走上社会怎么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