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届中国环境哲学年会”举行

2003-11-1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王洪波 我有话说
11月8日至9日,由清华大学哲学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湖南师范大学环境教育中心和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环境哲学年会在北京举行。会上,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宣告成立,并选举刘湘溶任主任,卢风、刘福森、吴国盛、严耕任副主任,韩立新任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余谋昌、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万俊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刘福森、日本一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岩佐茂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科研院所的100余名学者参加了会议。

近年来,随着环境危机的加剧,人们已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依赖经济、法律和科技手段,还必须诉诸伦理信念和哲学观念的发展与变革,相关研究也日益成为学界热点。1994年,在中国伦理学会下成立了环境伦理学专业委员会。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下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则表明了这一领域研究队伍的壮大、研究范围和目标的进一步拓展。“环境伦理侧重于研究人对自然事物的行为规范,但环境哲学必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形上学和认识论的反思,要根据当代科技新成果的启示重新反思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这次会议主办方之一清华大学哲学系的卢风教授解释说。他认为,环境哲学正在开辟一个全新的哲学研究方向,尽管,“不同的声音还很多”。

环境伦理学和环境哲学提出以来的几十年间,国际上学术界的有关争论就不断。特别是,关于环境保护运动的伦理根据究竟是什么,学术界一直并无共识。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是,只有人才有内在价值,自然物只有工具价值,保护环境是为了维护人类的利益;而非人类中心主义认为自然事物有不依赖于人类的评价的价值,因此人类应该把道德关怀的范围扩展至自然事物。在非人类中心主义“阵营”内部,又有繁多的“派别”,如动物解放论、动物权利论、生物中心论、生态中心论等等。在年会上,这个“老问题”依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问题。中国社科院甘绍平博士认为,动植物不能被包括在道德共同体之内,因而道德这一概念对于它们没有任何意义,生态伦理、环境哲学问题的实质还是一个人的问题,是一个代内及代际关系的伦理问题。卢风则在重新梳理主体与客体、自然与自然物的价值、事实与价值等概念后,认为非人存在物亦有内在价值和权利,道德关怀应扩及一切生命。这两种立场在与会者中间都不乏支持者,因此争论也非常激烈。

此外,与会者还就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政治生态学、环境正义问题、中国儒家和道家的环境思想、现代生态科学的哲学意蕴、科技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少数民族的生态观念、生态美学等多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交流。

“近年来生态伦理和环境哲学方面的研究涉及面很广,包括专著、译著和论文在内的成果都很多,但客观地说,这一学科还很不成熟、水平还不高”,一位与会者评论道,“一方面国际上各种理论也都还各有其不足和缺陷,另一方面国内学术界还处于译介、消化的阶段,有力度的理论构建还非常缺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是提出了问题,还不是解决问题”。卢风基本同意上述判断,他认为,在当前并不该期望学术问题上定于一尊,哲学理论的多元化是正常现象,进行平和、宽容、开放、积极的学术争论和交流才更为重要,而“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