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口琴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003-11-19 来源:中华读书报 记者 陈香 我有话说
本报讯 高山流水遇知音。向子期天年不假英年早逝,伯牙断弦摔琴,发誓终身不再鼓琴,因为世上再也没有人值得为之演奏了。他肯定想像不到,2500多年后的今天,古琴和鼓琴者竟然面临着相似的尴尬境地。全国会鼓琴者仅20多人,会听琴者寥寥无几。琴,这种传说中由神农“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与中国儒释道等哲学伦理学密切相关的、自古以来即是中国文人必备素质的凝聚中国文化历史创造中最为精粹的艺术遗产面临失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项目公告后,又创立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公告”,标志着在世界范围内无形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已引起了高度重视。事实上,每一部文明演进史都会有这样的规律,每当有形的物质文化受到损毁时,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就会发挥巨大的历史功能,维系和传承这种文明的精神血脉。2003年11月7日,消息传来,古琴继昆曲后,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第二批代表作名单。

据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秦序先生介绍,作为中国器乐的集大成者,古琴的琴制、琴谱、琴曲、琴史、琴社、琴派等在中国音乐史、美学史、社会文化史和思想史等多方面产生了广泛影响。20世纪新式学堂兴起,盛行学堂乐歌,加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导致旧式文人群体消失,古琴衰微。加上古琴的传授需要老师的“口传心授”,且追求微妙韵味不适合用电子扩音设备,而自由深沉的琴曲也要求听众具有较高的素养,所以古琴濒临灭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