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罗伯特·穆齐尔的意义

2003-12-0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文/曾园 我有话说

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遗嘱》里这样写道:奥地利作家贡布罗维茨的《费迪杜克》出版于1937年,比萨特的《恶心》早一年,但是,贡布罗维茨默默无闻,萨特则名声显赫。可以说,在小说的历史中,《恶心》剥夺了应属于贡布罗维茨的位置。这个位置还应属于布洛赫与穆齐尔。

我们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似乎总相信存在着某种类似于权威的“绝对精神”,而这种“绝对精神”与我们自己的思考似乎是没有一点关系的。特别是诺贝尔奖颁布前后的那几个月,这种观念几乎转变成了某种焦虑:会不会又是一个我们闻所未闻的作家?讲外国文学的教授都将面临来自学生的真正拷问:这个人是谁?他的代表作是哪一部?与此相联系的是判断力的衰退,一段时间里,人们毫无理由地期盼着三个中欧作家的作品被译成汉语,他们是知识分子信赖的昆德拉热心推荐的穆齐尔、布洛赫和贡布罗维茨。

穆齐尔(1880-1942)是20世纪的文学大师,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翻开他的巨著《没有个性的人》,我们只能发现他是一个“相对性大师”。穆齐尔的作品就像是在跟热心讲授他小说的大学教授开玩笑一样,近一百万字的煌煌巨著里很少能看到作者的“绝对精神”。作家不像萨特(甚至也不像昆德拉)那样热衷于提供观念,这多少有些让人疑惑。那么,这个世界上大名鼎鼎的文学大师在经历了上一个世纪末以后奉献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对不起,没有故事。《没有个性的人》的中文译者张荣昌教授说这部小说是一部“精神长篇小说”。实际上也只能这么说。穆齐尔花了10年写出了小说的第一卷,于1930年出版,受到德语读者广泛好评。评论家比尔激赏道:“……1075页中没有一行字言之无物,每一行字都对这部无可比拟的作品的整体结构都具有重要意义。书中写了什么?今日的整个世界。”写出整个世界(包括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是穆齐尔革新长篇小说的出发点,他要使小说成为精神的最高综合。

紧接着,另外一种声音也出现了,人们说穆齐尔过于抽象的叙事特点使人物缺少生气。甚至一些学问高深的人也指责他不是一个真正的小说家,瓦尔特·本雅明称赞他的智慧而不是他的艺术,爱德华·罗蒂提认为他笔下的人物没有生活,建议他把普鲁斯特作为可以追随的榜样。但是穆齐尔在艺术上不是一个谦虚谨慎的人,他不喜欢别人对他指手划脚,相反他喜欢指出别人的错误。他在担任一家出版社编辑期间,卡夫卡寄来了《变形记》,穆齐尔看了以后准备发表,但是要求卡夫卡在这里那里作些删节……

尽管《没有个性的人》在1930年出版后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在这之前,穆齐尔26岁攻读哲学博士时出版的《学生特尔莱斯的困惑》就得到了极高的评价),但是穆齐尔在经济上遇到了困难。翻开历史我们可以查到如下资料:1931年5月11日,奥地利信贷银行破产。9月13日,军队“护国团”在斯提里亚政变,宣布瓦尔特·弗里默为“独裁者”。6月,德国宣布外债和赔款停付一年。7月13日,德国达姆斯达特银行倒闭。11月,纳粹党和大企业代表在哈尔兹堡举行会议,决定建立纳粹专政。所有的人都被迫卷入了那个巨大的灾难漩涡之中,穆齐尔也不能例外。

在穷困中,穆齐尔不顾出版商的哀求、催促,固执地反复修改,不肯交出手稿。有的段落他修改达20多遍。这时,“穆齐尔协会”诞生了。靠着这个协会不断的帮助,穆齐尔才能安心地继续创作。三年后,《没有个性的人》第二卷问世。

1938年,希特勒德国并吞奥地利。奥地利另一个文学大师布洛赫因为是犹太人而被捕(由于乔伊斯等人四处活动才逃出奥地利)。穆齐尔是日尔曼人,可他是现代派作家。现代派文学不符合希特勒的口味。早在1924年希特勒在监狱里写《我的奋斗》时,就在书里通过假意推崇席勒、莎士比亚来贬低现代作家。穆齐尔被迫流亡至瑞士,在穷困的生活中孜孜不倦地写作《没有个性的人》。直到1942年他去世的时候,这部巨著仍然没有完成。

穆齐尔去世后10年,《没有个性的人》经过几次再版,引起了全世界文坛的注意。我们可以在法国1988年出版的《理想藏书》里看到,穆齐尔的好几部著作都进入了排行榜。这里面包括穆齐尔的《没有个性的人》、随笔集《预先写下的遗嘱》、短篇小说《三个女人》,连他的日记也进入了日记作品的第7名。

汉译本前言里有几句广告性质的话,可能不具有多大的权威性。比如前言里说西方评论家认为《没有个性的人》不仅超越了《追忆似水年华》和《尤利西斯》,也超越了《审判》和《魔山》。事实上,对穆齐尔推崇备至的昆德拉也对《没有个性的人》未完成的巨大篇幅感到头疼,昆德拉认为读这部小说对人的记忆力是一个考验,人们往往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当代德国最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拉尼茨基认为穆齐尔的《没有个性的人》因为形式结构的原因成了失败的作品。《不列颠百科全书》根本没有收入穆齐尔的名字。

如果说《没有个性的人》是一部失败之作,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去读它?评论家先是攻击《安娜·卡列尼娜》的结构,然后又高度赞扬它的结构。但是,《没有个性的人》不会有这样的命运,因为它是未完成的作品。

为什么穆齐尔的名声远远比不上布洛赫?可能因为布洛赫流亡至美国,同时还是群众心理学的专家,执教于耶鲁大学,在联合国也表现得很活跃,还被提名为诺贝尔奖的候选人(如果布洛赫长寿一些,会得到这个奖)。这些社会性的因素使穆齐尔渐渐被人遗忘。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穆齐尔去世得太早了。

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遗嘱》里这样写道:奥地利作家贡布罗维茨的《费迪杜克》出版于1937年,比萨特的《恶心》早一年,但是,贡布罗维茨默默无闻,萨特则名声显赫。可以说,在小说的历史中,《恶心》剥夺了应属于贡布罗维茨的位置。这个位置还应属于布洛赫与穆齐尔。

好在最终说话的还是作品。《理想藏书》现在拒绝承认萨特长篇小说的艺术成就,仅仅在短篇小说非常靠后的名次里保留了萨特的《墙》。在戏剧同样靠后的名次上有他的那个“名剧”《禁闭》。

卡内蒂在接受诺贝尔奖时的演说中表达了对4个德语作家的感谢。卡内蒂说,我向穆齐尔学习的东西是最难的东西:这就是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地从事自己的创作,但却不知道这个创作是否能完成,这是一种由耐心组成的冒险行动,它是以一种近乎非人道的顽强精神为前提的。

穆齐尔用一生在冒险,他不再像以往的作家那样来写作,像他们一样向读者热心提供主人公的生活细节,也不像当时著名的现代小说家那样塑造一个“梦幻的世界”。小说本身也没有一个可供文学教授把玩的“结构”。他撕毁了小说与读者之间的陈旧合同。昆德拉说,如果说菲尔丁在讲述一个故事,那么福楼拜就是在描写一个故事,而穆齐尔呢,他要思考一个故事。

1936年出版的《预先写下的遗嘱》可以说是从《没有个性的人》手稿中撕下来的精彩片断。我们可以想像穆齐尔像一个画家一样在写生,像一个钢琴家一样在弹奏他的练习曲。这些发表在报纸或杂志上的短文包括了所有启迪他灵感的东西:马儿的笑,捕蝇纸,棺材盖,巴尔干的渔夫。这是文学大师在贫困动荡的岁月里默默提高写作技艺的证明。

《没有个性的人》情节简单,一部中篇小说都能容纳下。一个32岁叫乌尔里希的人参加了一个“平行行动”,遇见了一些人,和几个情人来往。第二卷里倒有一个惊人的插曲,乌尔里希和他妹妹之间产生了“爱”,但这也仅仅是插曲。(如果有人“策划”这本书,他会利用这一点做夸大宣传,不过那也太缺德了。)读者并没有被情节拽住往前飞奔的感觉,相反,读者好像在跟作者一起思索乌尔里希的生活。乌尔里希对生活的每一点“感悟”都没有被轻轻放过,作者大书特书的仿佛就是主人公的这些“感悟”。除此之外,作者似乎只做一件事:讽刺。除了讽刺还是讽刺。讽刺什么?一切。甚至包括那些“感悟”本身:“是的,尽管有着许多不利的方面,卡卡尼也许仍然是一个适宜天才成长的国家;它多半也是让这一点给毁掉了的。”

可以说穆齐尔看待世界的方式是不严肃的。他这样描述他的祖国:“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是平等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正好是公民。”略带一些的轻佻的语气就是这样被用于描述政治领域,“人们有一个议会,这议会如此强暴地使用自己的自由,以致人们通常把它关闭;但是人们也有一个紧急状态法,凭借着它的帮助,人们没有议会也能行,而每一回,一旦大家已经对专制政体感到愉快了,王室便会命令重新实行议会统治。”

事实上,穆齐尔反对那种“认真”。他认为孩子般的认真是技术时代的面孔,而那种幼稚而认真的“儿童政府”是强加给人类的儿童理想。这是有理性的成年人的地狱。

穆齐尔的意义也许就是用最大的努力使小说扩大它的源头,使技术时代的读者放慢阅读速度,让其他的艺术向小说致敬。这个世界永远都不会知道穆齐尔写这么一部与众不同的小说究竟出于何种目的,也许,只有在阅读中才会生发出真实的意义,而意义,也不会仅仅是一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