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底,“广东文学院第二届合同签约制改革方案”经广东省委宣传部批准。按照“方案”,第二届拟招聘签约作家40人左右,招聘对象为省内作家,包括尚未办理户口迁移手续但已在广东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作家,重点关注具有发展潜质的青年作家。在选拔粤东、粤西、粤北、粤中及珠江三角等地业余青年作家时,适当降低门槛,每个地区争取招聘3至5人。不再设院外作家,对未获聘的文学院原有创作人员,由作协另行安排工作。所有进入文学院的专业作家都将经过选题申报、筛选、签约才能获得聘任,且不再享受创作津贴。
这一举措较之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合同制作家”,改革又前进了一步。“合同制作家”只要在合同期间完成规定的创作字数和学习任务,便可领到由作协发给的工资,合同期满仍回原单位。这一方式作为一种维持作家基本生存、扶植严肃文学的手段,在全国各地的作协中得以实行。而引进全方位竞争机制,则使作家们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广东文学院院长、作协副主席伊始对此解释说,为调动大家的创作积极性和培养新生力量,广东文学院曾进行过多次创作体制改革。第一届作家合同签约聘任制建立了一套优胜劣汰、利于人才流动的激励竞争机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并不彻底,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本次改革将变养人为养选题,全面引进文学创作的竞争机制。不过,这并不表明政府对文学事业撒手不管,任其自生自灭。相反,政府对文学事业的投入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是加大了。第一届作家合同签约聘任制期间,每年平均投入36.6万元,这一届却达到60万元。与作家签约制改革相配套,广东省还推出了“出精品”的举措。作为中宣部实行重点文学创作资金扶持的两个试点省之一,广东省将每年拨出专项经费,设立省重点文学项目创作扶持资金,扶持和奖励创作文学精品。
作家二月河认为,自由创作直接面向市场与专业作家制度各有利弊。有竞争,不努力就会关系“饭碗”问题;做专业作家则有安全感。创作需要平和的心境,专业作家的心理状态会好得多。如果把文学当作商品投入市场,也许不得不急功近利。文学的功利主义思想太重,对文学的妨碍很大,会干扰作家创作。那么,如果专业作家的制度取消,是不是文学的质量也会打折扣呢?二月河说:“所有的情况都不是绝对的。过去没有专业作家,不也有《红楼梦》、《聊斋志异》吗?你能说曹雪芹如果不穷困潦倒,《红楼梦》就写得更好吗?”
作家张抗抗认为:“专业作家的好处是有稳定的工资,至少没有柴米油盐之愁;弊端是,没有经济上的压力就会产生惰性,同时也会受到一些限制和束缚。但无论如何,从未来的发展看,专业作家制度早晚会取消。拿工资再拿稿费收入,这种特殊的劳动报酬方式以后会随着中国稿费出版机制的市场化和稿费标准的进一步调整而逐步改变。实际上作家协会已经不再吸收新的专业作家。”那么严肃文学、纯文学怎么养活自己?好的作家、好的选题应该得到某些制度的支持。张抗抗认为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和扶持作家,比如设置各种奖项或创作津贴,以签约制代替终身制,来帮助作家克服困难,扶持纯文学的发展,增加作家的收入。当各种机制完善了,专业作家的机制就可以取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