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里交谈,面对面,对方的身份一般不会成为谈话者关注的问题。在网上交谈,首先成为问题的,恰恰是谈话者的“身份”。作者说:“我喜欢在网上交谈,一部分理由来自于教学的便利。例如,有些同学不习惯当面批评我,他们会上网,化名来骂我,对方可以尖刻到让我难以忍受的程度,但这些我并不在乎。”那么,贯穿这本文集的对话和发言的主题是什么呢?作者认为,应当是“生命之树常青”。在这里,生命是个形容词,不是动词。它告诉我们,理论必须面向生活,否则就没有了生命,就会变成了汪静庵先生批评的“可信而不可爱”的东西。书中提出的许多问题都很有现实意义。如“教育体制改革的三个核心议题”,“由SARS引发的经济学和伦理学对话”等,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提出了一个学者负责任的深刻思考。
《朱兰质量手册》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朱兰(Joseph M. Juran,1904—)博士是举世公认的现代质量管理的领军人物。他出生于罗马尼亚,1912年随家庭移民美国,1917年加入美国国籍,曾获电器工程和法学学位。在其职业生涯中,他做过工程师、企业主管、政府官员等。如同质量领域中的另一位大师戴明博士一样,朱兰对于日本经济复兴和质量革命的影响也受到了高度的评价。1979年,朱兰创办了“朱兰学院”,主要从事质量管理的培训、咨询和出版活动。《朱兰质量手册》(Juran’s Quality Handbook)堪称质量管理领域中研究和实践的集大成之作。该书自从1951年第一版出版以来,已经被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前四版的书名为《质量控制手册》,1999年出版的第五版更改为现名。由于这本手册所具有的全面性、实用性和权威性,再加上朱兰本人在质量管理领域中的大师级地位,这本手册一直是质量管理领域中最具有影响的出版物之一,被人们称誉为“质量管理领域中的圣经”。
《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丛书 汤一介/主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在20世纪,中国哲学,或说中国文化正处在中西古今之中,它是在西方哲学对本土文化的冲击下发展起来的。严格说来,把哲学从经学、子学中分离出来是从20世纪才开始的。从西方角度看,从黑格尔开始就不承认有中国哲学,西方大学的学科设置中哲学系往往也没有中国哲学,只在东亚系讲一点中国思想。任何学科都要有其独立的研究对象,并将其系统化,才能作为一门学科。中国的经学、子学,还有百家思想中含有很多哲学思想和哲学问题但由于没有将其剥离,致使西方历来存在“中国无哲学”的误解。西方哲学东渐后,促使中国学人自觉地将哲学从儒学、以及百家思想中分离,中国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文明消失的现代启悟》 盖山林、盖志毅/著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作者40多年来在沙漠和沙地的亲历记录和感悟体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智者思考的一个永恒主题,百余年前,马克思就说过:“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本书作者用考古学、历史学、畜牧经济学、沙漠学、生态学、生态人类学等多种学科提供的丰富理论,探觅了人与自然的原初关系,反思了人类征服自然和贪婪地索取自然所造成的恶果。本书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以不争的事实,证实了人类的文明史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人类创造的文明,总是以环境作为支撑点的。
本书不仅是站在历史长河里写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史,也是站在荒野沙原上写下的悲痛史、忏悔史、感悟史,更是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基础上的治理荒漠的创新史。
《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 余新忠/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关于社会史研究的性质,目前学界还存在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它是可以与传统政治史、经济史相鼎足的一个研究领域,另一种则主要将其视为冲击传统历史认知方式的一种研究视角和路径。虽然两者在学理方面的分歧暂时还没有出现可以弥缝的迹象,但落实到具体研究中,其间的距离似乎并不是无法逾越的鸿沟。正如余新忠的《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一书中所体现出来的那样,将上述两种研究进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有机结合,能够给整个社会史研究带来某些新的气象。而如此一来,又使得此书在这两种研究序列中都具有了独特的位置。
就研究领域而言,此书将瘟疫作为一个可以用历史学方法进行考察的对象,这在国内史学界当中虽非首次,亦属甚为少见的做法。而且,与史学界同类成果相比,此书在论述的系统性和细腻性方面又多有过之。
《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 阎步克/著 中华书局出版
本书以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官阶制度为研究对象。作者采用“品位分等”和“职位分等”概念,构建了一个新鲜的分析框架。通过这个新视角、作者对周代的爵命,秦汉二十等军力功爵和禄秩,魏晋南北朝的官品、中正品、勋品、将军号、文散官,直到唐代的文武散阶进行了细密考察,将之勾勒连缀为一条演进变迁的线索,并对其性质和意义提供了一系列独到解释。进而,作者对整个帝国时代的官僚等级制发展,提出了一个五阶段的分期模式。
《道德的市场》 【德】米歇尔·鲍曼/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原文长达近700页,旨在论证拥有高效经济、受到制衡的政治制度并由具有美德的公民组成的世俗社会秩序能够同理性追求个人利益相吻合,并且利益导向和主观效用最大化能够促进该社会秩序。
在法律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上,本书并没有简单地认同两种主流看法中的任何一种,就是说它既不赞同将法律看做社会秩序的真正来源,也不认为社会秩序原则上不依赖于法律,而是将法律本身视为一种社会秩序,它不依赖于其可能发挥的作用与功能,是社会秩序的天然组成部分,任何一种法律秩序都有根本性的道德需求。在本书中,道德仅涉及法律秩序同自愿遵守对此种法律的存在必不可少的规范之间的经验主义关系的社会学问题,因而法治国家的法律秩序如何满足其事实道德需求的问题也就成为一个如何使作为公共的善的国家的出现和维护成为可能的问题。
《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 【美】罗纳德·德沃金/著 冯克利/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平等是政治理想中一个面临困境的理念。就在几十年前,凡是自称自由主义者甚至中间派的政治家都会同意,真正平等的社会至少是一个思想,即使它带有乌托邦色彩。
本书认为,平等的关切要求政府致力于某种形式的物质平等,我把它称为资源平等(equality of resources),虽然其他称谓也可能同样合适。论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大体上是从理论问题开始,主要以标准的哲学方式运用一些事例——它们就像是为阐明和检验理论假设而发明的人为事例。相反,第二部分的起点是当代热烈的政治论战,囊括了保健措施、福利计划、选举改革、种族教育中的优待措施、基因实验、安乐死、同性恋等全国性讨论的话题。这一部分由外及里,从这些尖锐的政治问题到似乎适合于表述它们并有助于对其作出判断的理论结构,都作了深入的讨论。
这两部分的不同之处在于陈述的方式,而不在于所达到的抽象性或复杂性的整体水平。
《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 【德】哈贝马斯/著 童世骏/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本书提出对法律和宪法的范式性背景理解加以澄清,它所针对的是法学界日益流行的法律怀疑论,尤其是作者哈贝马斯所谓的虚假实在论,它低估了现存法律实践的那些规范性预设的经验效用。在自17世纪以来不断进行着的关于政治共同体之法律构成的讨论中,还表现出了一种对整个现代性的道德—实践自我理解。这种自我理解不仅存在于一种普遍主义道德意识的种种证据之中,而且存在于民主法治国的自由建制之中。商谈论所要做的工作,是对这种自我理解作一种重构,使它能维护自己的规范性硬核,既抵制科学主义的还原,也抵制审美主义的同化。
《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 吴思/著 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从一问世就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目光,因为作者吴思曾经写出过《潜规则》,风靡华人世界。作为一位很有创造性的历史写作家,吴思这一次将视角聚焦到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之中。在书中,吴思依旧延续着他的风格,深入剖析了贪官污吏的敛财绝窍、黎民百姓的反抗策略、书生才子的求财之道、盗匪土霸的获利模式等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作者在深入探讨中国历史中不同人群的生存之道的同时,更为读者展示了中国社会表象下的真实面貌,以及隐藏在规则背后的终极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