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本报年度国际图书推荐

2003-12-24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康慨 我有话说
下面这份书目仅供参考。老实说,这十本书,我一本也没有读过全书,不敢称“推荐”,只能说我“最想读到”——倘若明年在书店里见到了中文译本,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买下。

这还远不是一个“无书可读”的时代,对真正的读书人来说,总是有太多的书在排队等候,卡尔维诺称未读的书山为“最难攻克的堡垒”,好在我终于“把一个无限的数量缩减为一个有限的数量”。这十本2003年的新书出现在这里,原因多种多样,有些是因为我读过的书评,有些是新闻报道,有些则是因为出版商提供的节选,甚至是书评杂志上的新书广告,当然,还要再加上一点点个人趣味——这要请读者多多原谅。

小说

伊丽莎白·科斯蒂略 Elizabeth Costello 作者:JM·库切(JM Coetzee)

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的小说新著,共分八章,外加一篇后记,内容是伊丽莎白·科斯蒂略——一位虚构的著名澳大利亚女小说家——八篇主题各异的演讲(小说英国版的副题即作“八堂课”)。形式上的标新立异,让《纽约书评》11月20日大卫·洛奇(David Lodge)的评论说,称之为“小说”实在太过勉强。值得注意的是题为“恶之问题”(The Problem of Evil)的第六课中对审查制度的探讨。她为此引用了一个真实的故事——1944年一批德国军官密谋刺杀希特勒,失败后遭到酷刑折磨后被处决。她尤其反对某些作家对此近乎淫猥的描写,这也是库切本人的文学主张之一。

狄先生的情结 Le Complexe de Di 作者:戴思杰

本书获得了今年法国的费米娜奖。戴思杰用充满喜剧色彩的笔触,写了一个“海归派”在国内寻找“处女”行贿的种种离奇经历。余中先先生曾在《中华读书报》撰文,认为:“比起作者的第一部小说《巴尔扎克与中国小裁缝》来,《狄先生的情结》在小说结构上无疑更为复杂,更为巧妙,文笔更为成熟,更为丰富,语言也更为饱满。”

传记

沧桑阅尽话人生 Living to Tell the Tale 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哥伦比亚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计划中三卷本自传的首卷。《纽约时报书评》日前刊登题为《马孔多的男人》的封面评论,称《沧桑阅尽话人生》的出版,让以往对《百年孤独》的魔幻情节大惑不解的读者知道,那些描写绝非捕风捉影。

前年春天,我最早在《纽约客》杂志上读到此书第一章的英译;去年,西班牙文版出版;今年秋天,英译本出版。真希望明年能读到此书的中文版。

巴黎的隐居者:自传作品 Hermit in Paris:Autobiographical Writings 作者: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

卡尔维诺是20世纪最著名的意大利作家之一,本书所收录的19篇自传性文稿系首次由意大利文译成英文,其中的《美国日记:1959-1960》更是首次公开出版,当然,更是少有中文译文。在这些随笔、书信、日记和访谈中,卡尔维诺回忆了他的童年,政治上的觉醒和随后的幻灭,以及他的文学道路。

历史

古拉格史 Gulag:A History 作者:安妮·艾波鲍姆(Anne Applebaum)

在地图上是找不到这样一个群岛的所在的,但在历史地图上,古拉格很难被人遗忘。这是对前苏联劳改营所作的全景式的记录。不断开放的前苏联绝密档案,为艾波鲍姆的写作提供了绝佳的素材,使我们终于有机会目睹神秘的古拉格全貌。在《芝加哥论坛报》日前评出的2003年“最佳图书”中,《古拉格史》名列榜首。

社会

错配:扩大中的男女鸿沟 Mismatch:The Growing Gulf Between Women and Men 作者:安德鲁·海克(Andrew Hacker)

安德鲁·海克曾以《两国两民》(Two Nations)一书揭示出美国严重的种族隔阂,如今他又以此书关注日益严重的两性关系问题。他为此引用了大量有说服力的统计数据:离婚率、婚龄、男女收入对比、同性恋数字、大学毕业生的性别之比,以及独身者的比例。经济地位的改变,使女性面对男性时,有了更多的自信和要求。男性则在发起自己的“解放”运动,以求更少地担负对妻儿的责任,并转而寻求更年轻,更顺从的女性。

政治

称霸或苟活:美国统治全球的图谋 Hegemony or Survival:America's Quest for Global Dominance 作者: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

乔姆斯基是美国最有名的左派——如果不是极左的话——知识分子之一,被认为是美国政策的“永远的反对派”。在这本新书中,他对美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外交政策进行了一番清算,尤其对布什政府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政策进行了猛烈抨击。他称,这两场战争并非是美国政府对“9·11”事件的“特定”反应,而是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帝国宏观战略”(imperial grand strategy)的自然延续。

“9·11”以来,在美国的主流媒体上越来越不容易听到乔姆斯基的声音,幸亏他的书还在继续出版,而且越来越高产。

有关布什政府外交政策的图书是2003年美国出版界的大热门,实在让人看花了眼。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书的观点往往截然分作两派,《时代》周刊12月1日的封面报道,即以《爱他?恨他?》为题说,围绕着对布什的爱与憎,美国成了一个分裂的国家。

文化

舞者叛逃:冷战时期的文化霸权之争 The Dancer Defects:The Struggle for Cultural Supremacy During the Cold War 作者:大卫·考特(David Caute)

冷战时期苏联和西方的文化之战史无前例,在二战结束后的戏剧、电影、文学、古典和流行音乐、芭蕾、美术和雕塑诸领域,以莫斯科、纽约、伦敦和巴黎,特别是柏林为战场,这种全方位的文化竞争几成白热,米勒、毕加索、肖斯塔科维奇和斯特拉文斯基等大师级的人物亦卷入其中。大卫·考特批判了当下某些美国学者对“冷战文化”的流行解读,认为他们将苏联的艺术贬得一钱不值,事实上,在这些人看来,在美国之外没有任何艺术活动可言。

科学

DNA:生命的奥秘 DNA:The Secret of Life 作者:安德鲁·贝瑞(Andrew Berry),詹姆斯·沃森(James D. Watson)

50年前,詹姆斯·沃森只有24岁,便破天荒地成就了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发现——与弗朗西斯·克里克共同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并因此赢得诺贝尔奖。在这本新书中,沃森首度对基因革命进行了全方位的检视:从孟德尔(1822-1884,19世纪的奥地利遗传学家)的花园,双螺旋,到类基因组序列,以至惊心动魄的未来。

画册

亲眼看战争:来自前线的文字与照片 The Eye of War:Words and Photographs from the Front Line 编者:菲利普·奈特利(Phillip Knightley),萨拉·杰克逊(Sarah Jackson),安娜贝尔·麦鲁罗(Annabel Merullo)

一本“黑镜头”类的画册,对150年来战争史的镜头记录,历经克里米亚战争、美国内战、两次世界大战、越南战争、波黑战争、海湾战争,直至美军对阿富汗发动的战争,精选200幅(150幅彩色,50幅黑白)战地照片,配以士兵的遗嘱和幸存者的回忆文字——我觉得,这些文字比照片更难得,以独特的方式揭示出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痛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