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通常的印象中,科技有点冷冰冰的,离我们的生活也比较遥远。然而2003年与往年很不同,上、下半年各有一大热点事件,使得今年的科技出版颇不寂寞。
三四月份,一种名为SARS的新型传染病来势汹汹,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内抗击非典的“战斗”。出版界也投入到这场“战斗”中,第一时间内出版了大量非典防治图书,有影响的如北京出版社的《非典型肺炎防治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的《非典型肺炎自我防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问答》等,而且动辄印刷数万、数十万。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统计,截至5月9日,全国共出版有关非典的图书95种,总发行量超过1200万册。在今年的第六届国家图书奖评奖工作中,还专门为非典出版物增设了“特别奖”,全国100余家出版社报送了250种以上的图书,包括科研专著、普及读物、纪实作品、画册、挂图等。除了数量最为众多的“防治”主题的图书之外,还催生了大量有关传染病知识、历史的普及读物,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人类抗疫全记录》(张剑光等著)、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疫病简史》(张田勘等著)、山东画报出版社的《流行病》(余凤高著)等,引进版的则有文化艺术出版社的《危险的杀手——微生物简史》、上海科技出版社的《与流感共舞》、希望出版社的《医学的历史》等。非典使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2002年以来书界“健康股”表现依然坚挺,以洪昭光的《登上健康快车》和《洪昭光健康忠告》、引进版的《肠内革命》为代表的健康类图书书写着图书市场的传奇。
10月中旬,“神舟”五号一飞冲天,圆了中国人千载飞天梦。在杨利伟顺利返航后不久,市面上就出现了人民出版社的《中国航天员飞天纪实》、华艺出版社的《飞天梦圆——来自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内部报告》、中国机械出版社的《放飞神舟——中国首次载人航天纪事》等大批“神舟”题材的图书。这些书的一大特点是早在“神舟”发射之前就撰写完毕,只待发射成功即开机印刷,出书可谓是“火箭速度”。上海科技出版社的《倒计时——航天器的历史》、科普出版社的《神舟:载人航天的故事》等介绍航天科技历史的图书则以深度取胜,不像报告文学式的图书那样肤泛,倒是更有阅读价值。
非典、“神舟”都属于可遇而不可求的选题资源,当热点出现时,出版界嗅觉敏锐,出手快捷,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回过头来看,我们还是不无遗憾:遗憾之一是,出版社选题角度太过重复,内容大同小异;遗憾之二是,很多书都是急就章,“攒”味十足,缺乏对题材的深度开掘,停留在新闻作品的水平上——虽然“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但是“今天的新闻就是今天的图书”恐怕就说不过去了。非典型的热点面前,正好让中国出版界急功近利的“典型”弱点暴露无遗。
近年来,引进无疑是中国出版界的主旋律之一。2000年图书零售市场同比增长23.53%,其中有15.80%来自引进版的贡献,2002年引进版的增长贡献率达到21.40%。在科技出版领域,无疑也是同样的情况,无论科技学术专著、教材还是实用技术、科普,引进版都占了很大的份额,表现抢眼。
2002年,霍金的《果壳中的宇宙》、法国小姑娘蒂皮的《我的野生动物朋友》热销20多万册,令国内的科普书望尘莫及。2003年虽然没有如此耀眼的亮点,但总体而言引进版的数量、质量却继续提升。在日前由《科学时报》社主办的2003年度科普图书评奖中,获奖的20本图书中,原创作品仅占了十分之一,一冷一热,令人吃惊。
2003年是DNA结构发现50周年,4月份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宣告完成,克隆、转基因、干细胞等方面的知识呈现爆炸式的增长,这一切都吸引人们的目光投向了生命科学领域。作为一个现代公民,生命科学是我们不得不上的一堂课。2003年有关的图书出了不少,而其中最优秀的都是从国外翻译过来的,如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的《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北京理工出版社2003年8月)、科学出版社的《人类基因组——我们的DNA》、中信出版社推出的2002年度诺贝尔奖得主苏尔斯顿的《生命的线索》等,原创作品甚至鲜少见到。
2003年,非典引发了国人对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的思考,渭河大水、怒江开发等事件引发了环保人士的“反坝”运动……一系列有关环境问题的论争已呈“白热化”之势。然而,思考环保问题我们依然要靠翻译图书的“他山之石”。近几年中国饱受沙尘暴之苦,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妨看看美国学者唐纳德·沃斯特的《尘暴——1930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如果关心生物多样性问题,美国科学家、作家威尔逊的《生命的未来》应该是最好的选择,该书对中国的环境状况有很好的分析。而发轫于畅销书《我的野生动物朋友》的动物、自然题材的图书出版热也是引进版唱主角。《我的野生动物朋友》所属的“人与自然文库”又推出了《猫鼬情怀》、《熊的真相》等新品,图片依然精彩,品质依然不凡。其他如《蚂蚁的故事》、《猴、猩猩的故事》、《动物性趣》、《鸟界探奇》、《所罗门王的指环》、《不可思议的旅程——六种动物的迁徙之路》等作品融合科学与文学,以对动物的深情关照而打动着读者。
回顾了2003年大众科技出版的几个热点之后,笔者无意再重弹“科普原创力量薄弱”的老调,甚至也不打算呼吁“政府支持”、“科学家写科普”什么的。其实,问题也可以从积极的角度看,不管科技热也好冷也好(借用池莉那篇精彩小说的名字),不管原创还是引进,有好书可读,作为读者的我就感到庆幸。写书的,出书的,何必心急火燎。而读者,有什么耐不住寂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