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布什新书琳琅满目,蔚为大观,让不少美国书店为此设了专柜。 |
2003是充满戏剧化的一年,从头至尾弥漫着战火硝烟,穿插着种种出人意料的事件,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看到电视突然插播的Breaking News了,突发新闻成了生活的常态,一时让人很难弄清,究竟是因为世界更乱,还是由于传播手段太过发达。
出版业的面貌和规则,同样经历着比以往更多,更快,更难让人准确判明未来变化的冲击。但因为收入的增长,这是开始复苏的一年。因为战争,这是喧嚣的一年。因为《哈利·波特》,这是创纪录的一年。因为库切,这又是引人深省的一年。
经历了“9·11”事件后长达两年的衰退和低迷时期,欧美出版业在2003年开始缓慢回升,强劲的市场增长让出版商看到了复苏的希望。《卫报》12月20日说,即便不将《哈利·波特与凤凰社》的销售计算在内,2003年的收成多半也会好于上一年。
另据《出版家周刊》12月22日的报道,三大出版巨头培生(Pearson)、兰登书屋以及西蒙和舒斯特公司的老板,都在近日对2003和2004年的图书销售市场表示了“谨慎乐观”。(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4版)
然而,在销售数量增加的同时,收入增长却呈现放缓趋势,其主要原因是书商要求越来越大的折扣,打折销售之风在欧美书市愈演愈烈。经销图书的连锁超市发展迅速,网上书店的势力也日渐壮大,使得这两种新兴力量在与出版商的折扣谈判中,说话的分量越来越重。现在,以半价购得新书已经司空见惯。当然,读者因此得到了更多实惠,但相信对出版商和传统的书店来说,这是未来几年最大的威胁。
伊拉克战争是2003年世界的头号大事,也是欧美出版业的头号关键词。从年初至年末,围绕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伊拉克问题和反恐,出版了大量新书。我订阅的《纽约书评》,一年26期,几乎期期都以此为重点,且往往一篇书评兼及数本新书,大有后浪逐前之感,看不过来,也评不过来了。赞扬布什为雄才大略的,与指斥他是危及世界的独夫和低能儿的论调同样高涨。30年河东30年河西,“美帝”这个旧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政治词汇,现在重又变得时髦无比。
除了感叹魔法的神力,否则对《哈利·波特》登峰造极的狂潮不可能有别的理性上的解释,这是“十万个为什么”中最令人痛苦的问题。所以,当6月21日这股狂潮再度席卷世界时,我们只能像白痴一样,完全被动地报道着又一波“哈利·波特现象”不断刷新着的一个又一个的天文数字。其实,全世界的媒体都像白痴,对《哈利·波特》只能描述,而无力追问。
出版商也是一样,魔幻风劲吹,只需随风飘荡。一个放言要超越《哈利·波特》的大连小学生,也上了中央电视台的《面对面》。
看准了童书好卖,孩子的钱好赚,麦当娜也不想错过。一个以前只出版过写真集的歌星,与一家以前默默无闻的小出版商合谋,推出了惊世童书大作,还真让她弄成了。媒体的魔力是无边的。在美国家庭妇女中一言九鼎的脱口秀女王欧普拉·温弗莉在歇工一年后,重返书界,首推斯坦贝克的《伊甸之东》,销量瞬间即过百万。中国出版商自然不愿失此良机,也将这部几乎被人遗忘的作品重新包装,打着欧普拉的招牌堂皇上市。
另一本超级畅销书则出自政治野心路人皆知的希拉里·克林顿,她的回忆录《亲历历史》,开机就是百万印数,着实令人惊叹。关于此书本身的众多评论里,我最喜欢《纽约时报》的专职书评人Michiko Kakutani的辛辣讽刺,到底是女人看女人(而且都是聪明过人的女人),她说希拉里的回忆录有两个主题:一个是她的发型,从长到短,从烫卷了到马尾辫,不厌其详地讨论了有六七次之多;另一个主题是这位前第一夫人对政敌的攻击,说正是“右派巨大的阴谋”,造成了她和自己老公的身心痛苦。
200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南非作家库切,这是近年来此奖得主中最少争议的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历来被指政治倾向严重,但库切本人是却是诺奖得主中离政治距离最远的作家之一——尽管他的国籍决定了他和他的作品无法做到这一点。此前,库切在中国几乎不为人所知,但是,比起凯尔泰斯、奈保尔和君特·格拉斯,我相信他会在中国读者中找到多得多的知音,为此,我们期待着库切全部作品的精良译本能够早日在中国出版。
各国的文学大奖成百上千,我们不再多费笔墨,值得一提的是赢得今年法国费米娜奖的戴思杰。《狄先生的情结》是好书——至于为什么这么说,可参阅今年11月本报连续两期刊发的本报记者何农对戴的专访,以及余中先先生的评论。戴思杰是中国作家,他到巴黎20多年,至今还是“旅法”身份,始终未入法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