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本报年度大众科学图书推荐

2003-12-24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关于筛选的原则,笔者觉得有必要说明一下:1、因为着眼点在于“大众科学图书”,故学术专著、实用科技图书、生活科普图书等均未予考虑;2、尽管原创与引进相比“质”与“量”上都有差距,但为了鼓励原创,还是决定“五五波”平分这十个“名额”;3、尽量兼顾不同题材;4、除了考虑文本本身的品质之外,也适当地“追逐”一下热点(SARS和“神舟”)。

引进

《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

【美】詹姆斯·E·麦克莱伦第三

【美】哈罗德·多恩著,王鸣阳 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

这是适合最广泛的读者阅读的一本科学史著作。该书分为四编:“从猿到亚历山大”从人类诞生讲到希腊化时期;“世界人民的思与行”分别讲述了近东、中国、印度和美洲的科学、技术的历史;“欧洲”从中世纪讲到“牛顿革命”;“美妙的新世界”讲述工业革命以来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在此书中,作者既采用粗线条的勾勒法,以使读者获得对历史的整体把握;也注意关节处(如希腊科学、“牛顿革命”)的精细刻画,因而让读者阅读时兴味盎然。书中涉及许多当今科学史研究中的热点话题——如关于中国古代有无科学、为什么中国没有发生科学革命等问题的探讨,正是中国学界前些年讨论得非常热闹的题目。书中有许多对一般读者而言“新颖”甚至“反叛”的观点——例如认为“技术依赖于科学乃是一种亘古通今的关系”的看法“没有历史事实根据”,“在许多场合,正是技术在引导科学的发展,而不是相反”,与国人习见的说法颇为不同。在最后,作者甚至探讨了“科学是否会消亡”的问题,“科学是一种历史现象。它能够产生出来,就有可能会消亡,就像古希腊科学和中世纪伊斯兰科学曾经发生过的那样”,“放眼全球,今天的自然科学阐明的那种对世界的认识可能不过是少数人的看

法,而且也相当脆弱”——我不知道作者这样说时有何根据,我个人作为门外汉不能理解因而也不能同意,但觉得这样的异端邪说还是蛮开启人的思路的。

  《生命的未来》

【美】爱德华·O·威尔逊 著  陈家宽、李博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最终,决定我们社会的将不仅仅在于我们创造了什么,还在于我们拒绝去破坏什么!”扉页上的这句引语精简地概括了本书所要探讨的主题。作为一位世界级的科学家和一位伟大的作家,威尔逊以大量扎实的数据和例证,再加上亲身的研究和体会,确凿地论证了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破坏的危险。在威尔逊笔下,动植物物种正以人类出现以前100倍或更快的灭绝速度消失,如果我们不采取保护措施,到21世纪末,世界上一半的物种将不复存在。另一方面,威尔逊的作品体现出深刻的道德激情,令人信服的伦理思考。威尔逊指出,环境主义的伦理观(不管是人类中心的还是生物中心的)已使我们看待世界的观点发生了变化:视野范围从自身扩大到他人,然后扩大到其他生物,或者从自己的一生扩展到子孙后代以至整个人类未来。总之,这本权威性的著作值得每个人认真阅读,它也必能引起我们长久而深刻的思考。

《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

【英】马特·基德利著,刘菁 译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伴随着基因知识大爆炸而推出的大量科普书中,《基因组》当属佼佼者之一。在书中,马特·里德利从每一条染色体上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基因——诸如导致亨廷顿氏病的基因、同性恋基因、与智力有关的基因等等,讲述了该基因的有趣故事。作者特别讨论了基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之间的争论,而我认为,该书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同类图书中论述得最好的。他摒弃了社会科学造出的种种“决定论”的同时,也否定了简单的基因决定论:遗传因素要借助于后天培养发挥作用(Naturevia Nurture),或如詹姆斯·沃森评论所说,该书“让我们看到先天与后天是怎样合力造人的”。关于基因隐私、基因歧视、涉及婴儿等基因科学带来的伦理、道德、法律问题,该书也有精彩的论述。读者阅读此书不仅是享受“知识的盛宴”,而且是跟随作者一起体会遗传学的思维方式,思考科学进展的意义和挑战,也是“基因时代的思想启蒙”。

《植物的欲望——植物眼中的世界》

【美】迈克尔·波伦著,王毅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的主角是四种植物——苹果、郁金香、大麻和马铃薯。苹果的甘甜引诱了早期的美国人去播撒这个物种的种子,给予其以整整一个新大陆来开花结果;郁金香的美在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变成了这样一种令人着魔的东西:一个荷兰人为了郁金香花鳞茎竟然付出了当时一座房屋的价钱……更为有趣的是,作者换了一个角度来看问题。当他在自己的花园里看到蜜蜂在苹果树中间嗡嗡地飞来飞去时,他想到:蜜蜂可能把自己视为主体,把它正在采集的花蜜视为客体;但花朵并不这么看,它认为是自己聪明地利用了蜜蜂,借助蜜蜂在花朵之间搬运花粉。这真是“庄生晓梦迷蝴蝶”。作者继续“迷”道,人类一直认为自己在利用、控制植物,但是否植物也在利用和控制人呢?也许人类不过是植物实现自己欲望的工具而已?——换了一种视角看世界之后,人们就会得出别样的感悟。

《动物性趣》

【美】奥利维亚·贾德森著,杜然 译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

本书通过虚拟的与失恋的甲虫、自卑的土狼以及遭遇各种性爱困扰的动物的通信,娓娓讲述了各种动物不可思议的性行为,带给我们性爱进化生物学的丰富知识。本书的核心概念是“两性冲突”,雌性和雄性各自为了传递自己基因的小算盘而机关算尽,所以第一部分的标题就叫“让我们开战吧!”。战争必然伴随着暴行,两性之战也不例外——暴行包括强暴、噬食对方等等,这构成了该书的第二部分:“堕落的演化”。第三部分探讨了一个更加深刻并且有趣的问题:一个物种的生息繁衍可以没有“他”,但绝对不能没有“她”,那么,男性是必不可少的吗?人们常常觉得与科学有关的书艰深晦涩,但至少这本书不是这样。相反,它有趣极了,恐怕任一种八卦杂志都不比它更有趣——某种程度上,这本书就是各种动物的八卦故事。

 

 原创

《数学与哲学》

张景中 著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张景中院士的科普创作素来为人称道,本书再次展现了张院士在科普创作方面的才华。该书主要探讨了数的概念、何为数学的“真”、如何理解“无穷”、罗素悖论等数学哲学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些新的论点,如用连续归纳原理说明实数系与自然数系的共性,无穷小和数列极限的新定义方法,用数学方法定义必然性和偶然性,对“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白马非马”等问题的逻辑分析,等等,从中可以看到数学家独特的思维方式。

《背上十字架的科学 ——苏联遗传学劫难纪实》

陈敏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是科学史上黑暗的一页。20世纪30年代起,以李森科为首的“米丘林”学派借助强权,把整个经典遗传学打成了“资产阶级伪科学”,苏联的遗传学研究机构土崩瓦解,大批遗传学家被逮捕、流放,甚至从肉体上被消灭。人们常说,科学是靠事实说话的,来不得半点虚假,然而,李森科的存在告诉我们,科学家并非不食人间烟火,指鹿为马的事情同样可以发生在科学中。阅读这段历史可以得到太多的启示,最重要的启示是:如果让政治来干预学术,如果学术研究是为了附和某种意识形态,我们离灾难就不远了。

《窥见上帝秘密的人——爱因斯坦传》

  杨建邺 著  海南出版社出版 近年来,爱因斯坦的传记在国内已出版了几十种,其中多为译著,且不乏派依斯的《“上帝难以捉摸”:爱因斯坦的科学与生活》这样的力作。“崔灏有诗题上头”,而且一个中国人来写这个题目全无资料等方面的便利,想要写好难度可想而知。但已经年近70且是抱病之躯的杨建邺先生还是“大胆”选择了这个题目,令人感佩。全书厚达600页,充分利用了近年来国内引进出版的有关爱氏的图书,以及国内外许多最新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立体地展示了一个伟大科学家的形象,对过去一些关于爱因斯坦的疑难问题也给出了比较清晰的回答,作为中国人完成的爱因斯坦传记是殊为不易。也许该书对人物的评论和解析的深度还有点欠缺,也没有提供太多的新材料或新观点,但这是可以理解的,杨著值得向大家推荐。

《神舟:载人航天的故事》

宋晗、林峰、戴阳、郝雪涛 编著  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

在“神舟”五号升空前后出版的大量图书中,本书是水准较高的一种。但本书涉及“神舟”之处甚少(书名加上“神舟”二字,实在不必要),它主要讲述了百年来载人航天的历史——20世纪早期人类在航天方面的探索、载人飞船和登月计划、航天飞机的诞生、轨道空间站的建造、中国航天事业等,关于火箭学、轨道动力学、航天员的训练、航天员太空生活等方面的知识性章节写得简洁明了,另外在线性的叙述之外,辅之以珍贵的照片、精心整理的图表以及一些故事和知识段落,使整本书具有很好的可读性。

《人类抗疫全记录》

张剑光、陈蓉霞、王锦 著,汤勤福 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从公元前400年雅典瘟疫到现在艾滋病流行的2400多年中瘟疫爆发的历史、人类抗疫的故事和科学家与传染病的拉锯战;第二部分论述了中国自古至今的瘟疫史、抗疫史。第二部分的作者张剑光是研究中国传染病历史的专家,并曾著有《三千年疫情》一书,他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勾沉发微,真实地还原了中华民族与瘟疫“共舞”的历史。本书长于讲故事,而这些故事往往惊心动魄,引人入胜,并启人思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