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事实上,我一直不知道你出了这本书,看到你的书是在当当网上。
我是因为妹妹有了小孩才开始关注为人父母的事的,为此读了一些书。这一关注不要紧,就发现这里面问题大了,我们的父母在教育我们的过程中,给了我们很多爱,但也犯了许多错误,这些错误内化成我们的个性,给我们造成了伤害。有些伤害可能一直延续至今,有的人可能会为这错误造成的伤害付出一生的代价,都难以弥补,于是我开始思考这些问题。反思并不是想挑出父母的毛病来抱怨他们,反思只是想从中发现因为某些错误的教育在我们身上造成的问题,然后加以改正,使自己更加完整,或者叫完成自己。这一是为自己好,二是为下一代好,其实,如果我们的父母能接受我们的思考,也能反思的话,这实际上也是为他们自身好。有的时候,我会跟母亲说一些往事,说说其中的不是,这种时候,每每弄得两个人都是眼泪汪汪。母亲觉得委屈,我们为你付出了这么多的爱,我们把你养大多不容易,到头来却成了不是;我也觉得委屈,因为我说的不是一把屎一把尿的事,我说的是由于教育观念上的失误和父母个性上的缺陷给我们造成的缺憾。但是,经常是过上几天,母亲会对我说:“我觉得你说得有道理,不过,你们已经不可能再回到童年,现在,在教育大壮时,我们尽量避免吧。”大壮是我妹妹的孩子。我也常常跟母亲讲,反思是必然的,因为人们总是要在对过去的肯定与否定中前进的,坚持什么,改变什么,其实都是我们反思的结果。事实上,反思并不都是否定,我承认父母给了我许多爱,也给我许多健康的、有效的、美好的教育,使我成为今天这样一个能够享受快乐的人。但是,并不等于有爱的存在,就不去看伤害,当然,更不能因为有伤害的存在就否定爱。其实,爱与伤害是并存的,有时甚至是交织在一起的,但这是两件事,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区分一下什么是爱,什么是伤害,然后,让我们将爱发扬光大,将伤害减少到一个最低的程度,让我们之间拥有更多的爱而没有伤害,这也许是一个完美的要求,但至少是最少的伤害。
所以,当我在当当网上看到《我们配做父母吗?》这个书名的时候,就被吸引了,紧接着我又看到了“曾莉”这个名字,当时就想,不会是我们大学同学曾莉吧,当我看到作者简介:“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时,便确信无疑了,十有八九是。所以立即买了回来,并迫不及待地读起来。说实话,读你的书时,有很多次在流泪,甚至常常是处在一种想流泪的状态中,有一部分原因是被你讲的故事所感动,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过去和现在的悲伤。虽然我的经历与你不同,许多困惑也与你不同,你有的可能我没有,我有的可能你没有,但是我们毕竟是同宗同族,毕竟是生长在同样的文化环境中、同样的时代里,同样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同样有着许多不同观念的冲突。所以,对你所写的东西,所进行的思考,我是非常有共鸣的。为了与你联系上,我打电话找了咱班郭晓东,谈起你的书,他说,曾莉同学的文笔确实不错,我说,对,但是我想夸奖的不是曾莉同学的文笔,而是她的思考。
我开始思考一些有关人生的问题是在我生病之后,你大概知道我得了淋巴瘤的事,癌症的一种。我的生命曾经被推到了极限,我不得不去想许多问题,想生死,想人性,想生活方式,想我们所受的教育,想我们成长的过程,想我脑子中彼此冲突的观念,想观念对我的束缚,想我的人生目标,想爱与尊重等等,也经历了种种:恐惧、痛苦、绝望、独立、爱与美好……常常是感慨万千。有一件非常有幸的事是,我周围有几个朋友,彼此可以交流探讨一些想法,并分享彼此的思考。但是,大多数时候,当我跟别人谈起时,却经常被别人的一句“你累不累呀”给噎了回去,那种感觉实在不爽。所以,当我看到你的书的时候,确实是备感亲切——我的大学同学,一个曾经离我这么近的人,一个曾经同在一个宿舍楼里摸爬滚打过的同学,她在大洋彼岸,和我有着完全不同的经历,她竟然也在思考着与我相同的问题,这种感觉真的让人舒服。我确实非常喜欢你这本书,也认为它是一本好书,这不是虚假的溢美,我是真诚的。
顺便说一句,我把你的书的大概内容讲给了我母亲,并把这封信读给了母亲听,她说,不错,挺好。我说,如果发表呢?因为这毕竟提及了有关她的事情。她说,可发。这是真的。说实在的,母亲的肯定态度和她敢于面对真实、面对自己的勇气,给了我一些震撼。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应该相信,父母对我们的爱确实是博大的。当年,他们犯过的错误,都是无意识的,有的还可能出于好心却办了坏事,所谓不知者不怪,但是并不等于不怪就不去反思。还是那句话,反思不是为了抱怨,而是为了成长。
曾莉,我加上最后这一段,并不是想打一巴掌,揉一揉,只是想说明希望。 袁京革 (《我们配做父母吗》,海南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