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达芬奇密码》现象

2004-01-0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康慨 我有话说

2003年的美国书市上,一本名为《达芬奇密码》(The Da Vinci Code)的悬疑小说成为头号赢家。如果不是正逢“哈利·波特年”的话,它一定会成为年度头号畅销书。上市9个月来,该书的印数高达500万册,其出版商道布尔戴书局在圣诞节前表示,他们有信心在几个月后打破《廊桥遗梦》当年创下的600万册的精装本小说销售纪录。

好莱坞当然不会放过这样一本书,(索尼)哥伦比亚公司已买下《达芬奇密码》的电影版权,交由奥斯卡得奖影片《美丽心灵》的原班人马制作,《美丽心灵》的导演罗·霍华德(Ron Howard)也将再执本片导筒。

此书的作者丹·布朗(Dan Brown),一年前还是赶着老牛破车的无名小卒,没想到时来运转,转眼间坐上了火箭,将斯蒂芬·金、约翰·格里沙姆等老牌超级畅销书作家的一架架小飞机,远远地抛在了身后。

布朗此前出版过三本小说,但都没什么反响,没想到今年3月,《达芬奇密码》首版上市后的头两天,就大卖了8000册——他那前三本书(精装本)加在一起也没卖过这么多。如此佳绩,让《达芬奇密码》上市首周即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的榜首。

这里要加个小注解,《达芬奇密码》在畅销书榜上的火箭速度,显然与它的编辑今年跳槽到道布尔戴书局不无关系,大出版商的发行技巧和强力推销手段在中间起了很大作用。否则,倘若出版商又小又窝囊,哪怕无名作家的新书再好,也几无在上市首周就成为头牌畅销书的可能。

《纽约时报书评》称《达芬奇密码》是一本令人愉快的“知识悬疑小说”,说布朗精心编织的情节,足以让读者喘不上气来。故事开始于一起发生在巴黎卢浮宫的谋杀案,死者用自己的尸体和卢浮宫的画作,组成了一串难解的密码,结果让哈佛大学的符号学家朗登(Robert Langdon)卷入其中。达芬奇成了他破案的灵感源泉,因为这位大画家的作品中也充满了种种离奇古怪、匪夷所思的密码。布朗也够可以的,上至天文,下到地理,宗教、玄学、历史掌故似乎随手拈来,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把读者绕得不亦乐乎。

现在,一书得道,鸡犬升天,布朗的三本旧作也成了畅销书。到2003年3月为止,布朗旧作《数字堡垒》(Digital Fortress)平装本的销量还只有1.7万本,现在已高达26.6万本,2004年1月,其大众普及版将新装上市,开机印数便是100万。

不仅如此,由于《达芬奇密码》的影响,有关历史、宗教、美术鉴赏和艺术史的图书销量,都有了长足增长。《达芬奇密码》成了2003年美国书市上最大的“现象”,这个现象之大,比起2002年艾丽丝·塞波德(Alice Sebold)的小说《可爱的尸骨》(The Lovely Bones)所掀起的波澜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书业分析专家认为,《达芬奇密码》的畅销,反映出美国读者对历史文化与现实故事相结合的文学作品的渴求。读者希望在阅读小说的同时,也能够学到些知识。

《今日美国报》最近的一篇报道称,2003年一年,美国的书店里被问到最多的问题便是:“贵店还有没有像《达芬奇密码》这样的书啊?”

哎!畅销书作家做到布朗大兄这份儿上,夫复何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