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未上先买书,似乎已成了当今一些老师的“经典”做法,在以往都是老师把书拿到教室先发给学生,然后收钱。但自从有关部门加大了教育收费的管理力度之后,便变成了教师开书单,由学生自己或家长到书店去买。据说有的老师还有自己联系的定点书店,购书者必须到指定的书店去买。
开书单,作为老师指导学生读书学习的一种方法,历来受到为师者的重视和运用。在我国近现代,就有不少知名学者开过书单。胡适在《中学国故丛书》中就面向中学生开列了除《诗经》以外的诸子百家及唐宋诗集共31种;梁启超应《清华周刊》之请面向大学生开列《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160种,后精简为26种;鲁迅先生应许世瑛之请为青年学子开列学习中国文学必读书,共12种;其余如章太炎、汪辟疆、钱穆、钱锺书等大家也都给后学开过书单,他们所列书目大多是经、史、子、集诸大类中的传世之作。钱锺书先生曾给解放军总政治部的军官陆文虎当面讲过“研究中国文化的基础书、必读书”,钱先生强调的是先秦诸子,特别是孔、孟、老、庄、列、韩及前四史,魏书、宋书、南齐书、《宋儒学案》、《明儒学案》等。
同样是开书单,但开出了两种境界,两种理念。大师们所开的书单从观照人生、启迪智慧、着眼“根基”建设的目的告诉我们应该读哪些书,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指导读书,甚至是做学问。反观如今有些老师开的书单,都是围绕考试转,急功近利心态毕现,根本目的在于要把应试的分数提上去,至于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自身修养的增强,文化底蕴的积累,似乎全不在考虑之列。
当然,如今的老师也难,学生和家长,校长和社会,判断、评价一位教师是否称职,需要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分数。但是只知道抓分数的老师绝对不是优秀的老师。一个优秀的老师,除了关注学生的分数之外,更应该对学生长远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潜质——人文的关怀,文化底蕴的积淀,基本素质的建构负责,而所有这些,又岂是那些所谓“密卷”、“模似试题”涵养、熏陶出来?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路人,当为其终身发展负责,那才是真正的“人师”,而不是“经师”。
由开书单反映出“大师”和“老师”对待读书学习问题上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诚然,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了,但通过读书使人增长智慧,提高修养的基本途径未变,因此,在学生读书学习这个问题上,尽量让学生多读些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应当算是不过分的要求;作为老师,同样应当担当起推荐、评介的责任。如果说要开书单的话,最好开一点能使学生终生受益的好书,否则,还是不开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