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去颐和园,走向长廊的时候,我简直是蹑手蹑脚的。我看见了什么?我看见雕梁画柱已粉饰一新,空气中残留着油漆的气息。花鸟人物的肖像都用颜料重新勾勒,清晰倒是清晰了,却失去了那份沧桑之感。一切简直像是昨天刚刚画出来的,鲜嫩欲滴。不知为什么,我却无法再次感动。
我理解公园管理者的好心,为了避免古画的湮灭,才有此举。或者用句时髦的话来说:为了更好地吸引人们的眼球。可把古朴的画廊弄得跟新嫁娘似的,名义上是保护,客观上却对文物造成了伤害。真正的艺术是一次性的,是拒绝化妆的。用今天的颜料与笔法重描古画,怎么看都像是赝品。因为不同时代的艺术的灵魂,是无法模仿的。
况且,多年以前画廊对我心灵造成的震撼,并不仅仅是艺术的力量,还有岁月的功劳。我从褪色的画面与模糊的线条里,透视到时光的流逝、世事的演变,因而产生物是人非的喟叹。
对于古迹的保护,历来有两种观点:一是修旧如旧,一是修旧如新。我一向支持前者。因为我觉得,“新”不见得比“旧”更有价值,更有感染力。相反,许多翻修一新的古代遗留建筑,在我眼中充满了“媚俗”的感觉,仿佛兑了水的假酒,仿佛涂了劣质口红的老妇人。至少,不再是原汁原味了。看来看去,总不像那么回事——反而挺让人扫兴的。与其如此,还不如保留那历经风雨摧残却风韵犹存的原貌呢。人会老的。建筑会老的。艺术也会老的。其衰老的痕迹犹如树木横截面的年轮,越是杂乱繁复,越能产生视觉上的冲击力。
古画经重新描绘,纤毫毕现——我的心情却被弄得很糟。周围的梁柱、栏杆,鲜亮得太像是供某清宫戏剧组拍摄电视剧而临时搭建的布景。浓妆艳抹的古画,其灵魂反而是苍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