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人,谁将获得诺贝尔奖》

2004-02-25 来源:中华读书报 ■亚存 我有话说
如果我们能保证自己是在心平气和地思考而不带有“酸葡萄”情结,那就必须承认一点,我们中国人是极为向往诺贝尔奖的,尤其是诺贝尔科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和医学奖这三项标志着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准的大奖。

《中国人,谁将获得诺贝尔奖》的作者毫不讳言期盼自己的同胞获得诺奖的愿望,更不讳言对我们迟迟不能获得诺贝尔奖的焦虑,并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钩沉索隐,从诺贝尔奖的起源、内容、意义等多方面介绍了这项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人类科技进步水平的最有影响力的百年大奖,尤为难得的是本书的第5章“获奖者成长轨迹的昭示”一节,如果说此书的其他内容具有较大的“材料”价值的话,那么本章却体现着作者多年来的理性思考。仅从各小标题就能看出作者思考的结果:1.“家庭出身多样且青少年时期并非都出类拔萃”。获化学奖的瓦拉赫在中学被公认为是个“不可造就之材”,物理奖得主曾经穷得无鞋可穿。2.“民主的空气自由的风”。沃森工作的剑桥分子实验室“从来没有人要求他们填写过研究进度报告或者考绩表”,也正因此,他们仅用了18个月就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3.“敢于质疑并挑战权威”。玻尔、海森伯这些现代科学的巨匠年轻时都曾经是公然向权威挑战的人物,而正是他们在功成名就之后又有着接受晚生挑战并破格提携挑战者的雅量。4.“寻找最好的老师”。名师出高徒,有61.3%的物理奖得主、57.9%的化学奖得主和42.9%的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的老师本人就获得过诺贝尔奖,这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数字。本章的其他内容如“狂热地好奇”、“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他们”、“科普:意义巨大”等,也能给我们以深广的启示。

当然,本书的相当内容是探讨中国人中的谁会在何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作者首先认为中国科学家获得诺奖的外部条件已经成熟,但我们在科技体制、科技投入、环境氛围、人才培养机制、学风建设方面都还有许多亟待改进和完善的问题。作者对真正具有中国国籍的中国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充满信心和期待,这也是十几亿中国人的共同愿望。

《中国人,谁将获得诺贝尔奖》 栾建军 著 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  定价:22.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