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想像跟上时代

2004-02-25 来源:中华读书报 姚海军 我有话说
多年来一直作为我国科幻出版重头戏的翻译作品因“跟不上时代”或“有价值的没引进、没价值的反而引进”等诸多问题受到越来越多读者、学者的尖锐批评。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出版科幻图书近二百种,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过去已经出版过的科幻译著在新的出版社的“再版”。科幻世界图书“视野工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包括“世界科幻大师”系列丛书和“年度美国最佳科幻小说选”系列丛书。

四年前,茅盾文学奖得主、科幻世界杂志社总编辑阿来在《科技时代的文学》一文中指出:科幻小说是向前看的文学,一个向往未来的民族才是真正有希望的民族。该文发表在一个怪异的文化背景之下:我们的电视荧屏几乎被长袍马褂大辫子占据;书店里清宫秘闻之类的图书大行其道,却鲜有鼓动人们面向未来的科幻小说。

而今,“神舟五号”遨游天宇,电视科普丰富多彩,科幻网站如雨后春笋,很多科幻或科学话题成为人们的日常话题,大型书店里更是有了科幻小说专柜。

与这一系列变化相呼应的是本土科幻创作与出版的日渐兴旺,而多年来一直作为我国科幻出版重头戏的翻译作品却因“跟不上时代”或“有价值的没引进、没价值的反而引进”等诸多问题受到越来越多读者、学者的尖锐批评。科幻小说是一种舶来品,总体看来,中国科幻还未达到根深叶茂的理想状态,译介出版的落后可能直接影响到本土科幻的创作活力。

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出版科幻图书近二百种,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过去已经出版过的科幻译著在新的出版社的“再版”(包括重译、编译、缩写)。这并非是2003年的偶然现象,事实上,出版西方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科幻小说一直是我国科幻出版的潮流。以法国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一部《海底两万里》为例,截止到2003年,包括编译或缩写本在内,其版本已经突破了四十个;而与此相对应的是,西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技术背景下的科幻小说中文版却少之又少。甚至很多铁杆科幻迷也不知道奥森·斯科特·卡德,不知道弗诺·文奇,不知道罗伯特·索耶,不知道传统的西方科幻已经分化成了众多更具现代气息的流派。中国读者对西方科幻小说的认知已经出现了巨大的断层!

这种断层本身似乎不值得大惊小怪,但其背后呈现出的现实却不能不让人震惊:几代有识之士为改变国人思维方式及目光指向,百余年倡导科幻文学之后蓦然回首,国人的想像世界竟然落在了时代之后!

想像是科学的先导。怎样想像身处21世纪,却仍然沉浸在西方人20世纪初、甚至19世纪的想像世界里的中国人的未来呢?

科幻世界图书“视野工程”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一个规模空前的基础工程。如果类比的话,或许可以称为中国科幻界的“863”,其目的就是要弥补当下科幻译介出版的不足,推动我们想像世界的进化,缩短与西方科幻的距离。

首先是对系统性不足的弥补。过去二十多年,众多出版社介入科幻译介领域,出版了不少深受读者欢迎的西方科幻名著,有的甚至成为超级畅销书,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可是,除了凡尔纳、威尔斯,鲜有哪位现代科幻作家的作品被系统全面地译介过。以美国科幻的代表人物罗伯特·海因莱因为例,他在我国读者中有着极高的声誉,但这种声誉却主要来自于科幻期刊对他的介绍及他的屈指可数的几部(篇)“符合国情”的作品。不能直接阅读英文原著的读者,并没有读到过《进入盛夏之门》、《异乡异客》、《月亮是一个严厉的女人》、《时间足够你爱》等一系列代表海因莱因在科幻文学领域高超造诣的代表作。读者对某一作家个体读解的片面性在外国科幻整体生态层面上同样存在。人们对阿西莫夫这样的作家耳熟能详(即便如此,大多数人仍然没有真正领略到他的非凡大作“基地”系列小说),却对同样身为大师级作家的阿尔弗雷德·贝斯特(美国)、菲利普·法玛(美国)、斯坦尼斯拉夫·莱姆(波兰)等人知之甚少——他们的代表作在2001年以前一直没有中译本。显然,显现在读者视野中的西方科幻仅仅是一个残缺的局部。

纳入科幻世界“视野工程”的“世界科幻大师”系列丛书,将以每年四辑的速度,用五年的时间完成对西方科幻文学核心经典的系统出版工作,以此勾勒世界科幻文学的整体风貌,满足读者渴望已久的阅读需求,推动外国科幻文学研究及原创科幻的繁荣。《日暮》、《安德的游戏》、《死者代言人》、《星船伞兵》等第一批世界科幻名著已经出版,并受到读者欢迎,引起了广泛关注。而新一辑的“世界科幻大师丛书”也很快将与读者见面。

其次是对“时差”的弥补。科幻不是一个僵化的系统,恰恰相反,它在不断地汲取最新的科学思想及文学技法,随时处于变化之中。正是这一点,使科幻文学鲜活而富有魅力。但是经读者调查表明,现在我国科幻读者的主流阅读口味却似乎固化在美国科幻所谓“黄金时代”的作家作品上。这种“时差”的出现对还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国科幻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危险。出版外国科幻最新的创作成果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科幻决不应该是一种拒绝接受新事物的文学,若真那样,它便离死不远了。

同属于科幻世界“视野工程”的“年度美国最佳科幻小说选”系列丛书针对的就是“时差”问题。

“年度美国最佳科幻小说选”的主编加德纳·多佐伊斯,在美国科幻界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传奇人物。他于1986年起任《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主编,以兼收并蓄的编辑方针对这本传统科幻小说杂志进行改革,吸引了众多科幻名家的稿件,并使南茜·克雷斯、凯姆·斯坦利·罗宾逊、迈克尔·斯万维克等一大批新星作家脱颖而出。在多佐伊斯之前,《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已经是一本深受读者欢迎的科幻杂志,但使它成为美国科幻权威杂志的却是多佐伊斯。或许数字是最好的证明:《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的三任主编辑共获得17次雨果奖“最佳专业编辑奖”,而多佐伊斯一人独占了14次!从1988年到2003年的16年中,该奖项只有1994年和2002年花落别家。另外,在《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上发表的作品共赢得了40个雨果奖和24个星云奖,而这些作品大多发表在多佐伊斯成为这本杂志的主编之后!

多佐伊斯在《阿西莫夫科幻小说》的编辑工作上所取得的成功是巨大的,但他对科幻文学的最大的贡献却不是这本杂志,而是他从1984年起开始编辑的“年度美国最佳科幻小说选”。这套年选迄今为止出版了20辑,已经成为美国科幻中短篇创作年度收获的权威总结。美国《出版家周刊》对这套年选予以高度评价:“它是最好的,最全面地体现了当代科幻小说的风貌……多佐伊斯选择的作品是对这一小说门类的定义,表现了科幻小说的发展方向。它们雄辩地表明,这一门类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正在不断开拓新的领域。”

这个评价相当精准。多佐伊斯极具包容性的编辑风格使这套年选包含了美国科幻各个流派的佳作,对于打开这本书,即将进入这个丰富多彩的想像世界的国内读者来说,这既是一条捷径,也是一种挑战。挑战并非来自于书中的所有作品,以时空历险为主题的《复原》,或以人与外星人关系为主题的《与卡纳卡德拉斯同登乔戈里峰》,无疑将构成熟悉而令人愉悦的阅读体验——因为,这类作品在国内也非常流行。挑战来自于《当大火笼罩整个世界》,隐约的科幻背景,你可能很难认同这是科幻小说;挑战也来自于《龙虾》,让人晕眩的概念、技术、情节,你可能会误以为自己在读一篇后现代小说。这类作品在这套年选中所占比例并不大,但意义却非同寻常,正是这些作品在满足读者阅读快感的同时,拓展着科幻的边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是科幻世界“视野计划”的初衷,也是对中国科幻的祝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