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地的农民工子弟学校纷纷落成,为民工子女教育开辟了一条新路。据《人民日报》2月19日报道,来自安徽的4位农民工自发组织,在温州一位服装企业老板的支持下,创办了“新桥外来民工子弟学校”。日前,这所民工子弟学校正式挂牌。
城乡二元化结构所构筑的坚冰终于被改革开放的大潮冲开,民工子女可以
从全球范围来看,都市化过程中流动人口的教育问题也是国际社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当前我国200万民工子弟的上学问题不仅仅是教育领域的问题,也是明天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些外来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稳定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可让人忧虑的是,由4位来自安徽的农民工发起,建立的这所专门为民工子弟服务的学校,也可以说还有很多这类的学校,校名都很突出“民工”二字。殊不知,恰恰因为这“民工”二字,使得孩子们在城市里遭遇了有形或无形的不公平待遇。诚然,校名上留下“民工”二字,一方面可以引人注目,特别是能使外来人尤其是上级领导调研考察时能轻易地看到当地的教育政绩,甚至也会成为众多媒体炒作的由头,可另一方面,却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疤。
笔者以为,在推行民工子弟学校教育的过程中,社会有必要弱化“民工”二字。这种弱化不仅仅是外层次的,如校名等,还应该深入到内层次上,如给予它们和公办学校的同等待遇等。就当前的现实状况来看,民工子女进城后,有的上了公办学校,更多的却只能在城市私立学校乃至民工自己办的带有“民工”牌照的学校上学。这些学校和公办学校相比,各方面的条件之差,用天壤之别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简陋的校舍,不合格的教师,不健全的教学制度,有的连学校都被判定是“非法”的,只能偷偷摸摸地教,偷偷摸摸地学。
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歧视是对儿童最大的隐性伤害。在这样的学校上学,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上,势必留下一种“社会不公”、“农村的孩子比城里的孩子低人一等”的阴影。这就不能不令人担忧:如果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外来工子女在城市不能被平等对待,经常遭受歧视,那么从长远来看,不仅会对流动儿童本人造成心理伤害,也会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民工子女同样是社会的未来。为了所有的儿童都能平等享受应有权利,为了近200万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关怀和尊重他们,给他们一个没有歧视的公平环境。然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弱化“民工”观念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