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时装店里出售的时装一样,名人出书热的确曾风行一时。始作俑者,还颇能吸引读者眼球,于是在畅销狂售中捞得名利双收。后来是各路名人蜂拥而上、争相效仿,内容却是生硬拼凑、千篇一律。或谈情说爱、结婚生子、再婚再嫁之类;或走穴发财、赚钱有术、移情别恋之类;语言也是十窍九不通,病句连篇,正应了陈道明先生的一句话:“名人出书、出自传,是亵渎文字的过程。”加之批评界又有如白岩松所说“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架势,名人出书热顿退。但“名人”这种“钱途无量”的资源在书商们看来,怎能白白地浪费掉呢?古语有云:“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名人不写,名人亲属可写呀。这样一来可以节省名人的时间;二来可以为名人他(她)妈、他(她)妹、他妻子(她丈夫)之类找份赚钱的兼职。自己也可以借名人之“名”在炒作中狂捞一把,何乐而不为呢?
在这里,我不想对“名人亲属出书”有太多的指责,也不想对“名人亲属”有没有出书的资格和能力作深入的探究。我只想提几个颇为不合时宜的问题――为什么有些文字工作者数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地写出数百万言,四处奔走,却出书无门?为什么有些傻博士、穷教授躲在书斋里搞了一辈子学问,却最终连出本专著的机会都没有?为什么死后被喻为“黑马”的王小波生前连出套小说集都那么难?而那些所谓的名人亲属出书却不费吹灰之力,且起印多少十万册?答案不言自明。
“以文传人”与“以人传文”的和谐相调,自古以来是中国文坛的一项传统。然而现今这项传统正慢慢地受到消解和破坏,当代文坛开始步入“文不能传人”,“人才能传文”的极端之中。有些写作者辛苦一辈子,写出洋洋数百万言的作品,却仍然是名不见经转,默默无闻。这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失去了主流媒体话语权之后出现的困境。这种“文不能传人”的困境恰好给了其他传媒领域,例如影视界、音乐界的那些名人甚至是名人亲属表演的机会,于是乘虚而入,以人传文,一时间也能畅销无阻,洛阳纸贵。这是写作界的一种悲哀。
在这种困境之下,书界走向浮躁媚俗也是意料中的事。“未闻其文,先炒其人”是书商们常用的策略。黑马写作、身体写作、美女写作、神童写作如此;名人出书、名人亲属出书也是如此。在这里,我并不反对名人亲属出书,因为其中好坏优劣该由读者来鉴定。我只想呼吁一下出版者和书商们,不要唯“钱”是图。在关注名人或名人亲属的同时,也来关注一下那些真正热爱文学或其他方面的创作者。这才是一个出版者的职责和良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