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与全国政协委员赵丽宏等人提出了关于设立“国家阅读节”的提案。但此后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给他
他认为,所谓原则上不设立新的节日,并没有规定不允许设立新的节日。之所以再次呼吁国家设立阅读节,是因为阅读问题已成为中华民族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为64本;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国家是前苏联,为55本;美国现在正在开展平均每年每人读书达50本的计划。而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九年期间学生课外读书量要达到400万字,如果每本书是10万字,就是九年读书量为40本,平均每人每年读书不足5本。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朱永新认为这是自己所说话中最为满意和到位的一句。从大处着想,阅读节还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有这样一段话:“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朱永新说,学习型社会的建立,最简单、最快捷、最有影响力、见效最快的方式应该是全民族阅读。
阅读节是国内外比较普遍的通行做法。现在世界上美、英、法、日、德、俄等许多国家都设立了全国性的读书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的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也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在我国,团中央及许多省、市已经成功举办多类型阅读节,部分的大学、中小学也早已举办过多种形式的读书节。但这种区域性、零星的读书节很难影响到全社会,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读书依然不是许多人的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此,朱永新在今年的提案中再次建议,把每年的9月25日作为中国的阅读节。
朱永新有关书业的另一个提案建议,从2004年开始,应该在中国图书奖和国家图书奖的评选中,正式将教材纳入。在我国,国家级的图书大奖如中国图书奖、国家图书奖等,其评选对象并不包括教材。朱永新谈到,教材使用面广量大,直接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成长。何况教材本身是图书的一个重要种类,国家级图书奖的评选如果不包括教材,无疑缺少了一项重要的内容。同时他还建议,通过全国的各种学术机构,对各地各类学校使用教材的情况作一次全面的调查,对各学校使用教材的名称实行公告,对于使用劣质教材的学校要给予警告。大学和中小学的各种评比、职务职称的晋升以及各地区的学术评价,都应该将教材作为重要的内容,以此来鼓励最优秀的专家参与教材编写。
在做这两个有关书业的提案过程中,身为副市长的朱永新花了相当的时间用在调查研究和实践总结上。比如设立阅读节,与他发起并组织的“书香校园”活动密不可分。据他介绍,苏州大学从1995年起就开始实行并坚持到现在推行必读书制度,即凡在校大学生不分文理,在毕业之前必须阅读20种由学校推荐的图书,为了达到目的,学校还有相关的考核。这项制度的最初发起人就是朱永新,此后它就衍变成面向全国大、中小学校的“书香校园”活动。倡导读书已成为越来越多学校的共识。如今,这项活动已得到全国100多所学校的支持与响应,而这100多所学校都是朱永新的实验学校。他强调,书香校园是其“新教育实验”的一项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