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文艺理论家钱谷融先生曾称赞陈继会的研究“既有相当学术功力且又不失理论锐气”。他新近出版的《批评:文化审美之维》和《二十世纪中国小说文化精神》更让我们感受到文化批评范式的理论价值、方法魅力和批评成效。
众所周知,文学的文化批评研究方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为人们所看重,并继而在沸沸扬扬
《批评:文化审美之维》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文学─文化─审美批评著作。它在文化批评领域所进行的多层面的尝试及其所取得的成果,让人感觉到它是文学─文化─审美批评理论与实践的一个十分完备的“缩影”。书中有关鲁迅小说价值的评价和沈从文小说意义的阐释,显现出陈继会先生在文化历史批评方向上对批判性的“审父”与崇慕式的“恋祖”两种意向的关注。20世纪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现代作家的放逐漂泊与回归,虽然使地域文化对作家的创作影响力逐渐减弱,但地域文化之于作家的影响依然潜存地发挥着作用。《批评:文化审美之维》秉承中国文学关注地域风土对作家影响这一批评传统,立足20世纪中国的社会现实,探索地域文化与文学的关联。书中对于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创作中乡情与理性两难的文化选择的论述以及对于中国乡土小说中的现代理性批判精神的褒扬,显示了他一贯的批评风格与尺度。
陈继会所理解的文学─文化批评范式中,形式的、审美的批评一直是被关注的。正如他在《批评:文化审美之维》中所论述的:“无视艺术形式的价值功能,或仅仅将形式的探索视为一种与其他文学─文化因素毫无关涉的纯‘技术’性试验都是偏颇的。”
相对而言,《二十世纪中国小说文化精神》一书则更能全面地显示出陈继会的批评眼光和风格。它是陈继会在“文化历史批评”、“地域文化批评”和“文化心理批评”三个方面整合的基础上对文化批评的深化,即整体性地关注文学的文化精神。该书将20世纪中国小说置于20世纪整个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大框架内,从文化史和思想史的角度,以知识分子题材、乡土题材和城市题材小说为批评对象,倾力考察知识者、农民和市民文化心态的常与变,以及中国现代作家面对各自的表现对象的复杂心态,从而整体地观照民族的文化心理及现代中国的社会历史、世态风情,并进而寻绎20世纪中国文学、文化转化的内在规律。在陈继会先生看来,20世纪中国小说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主要表现为对整个民族灵魂的拯救与重建。很明显,这种文化精神的批评更关注人的存在和社会历史文化的进程。文学史与文化史、艺术的阐释与人的建设、作家的活动与时代的联系,都在这一批评方式中找到了联系点和研究的突破口。这一批评范式重点评说文学的时代潮流和文气流变的关联,评说中华民族的心路历程,它展示给我们的是20世纪艰难迈向现代的中华民族的“心灵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