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日本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第二大国,“日本造”的产品在美国大肆登陆,日本的跨国公司大量收购公司,购买地产,似乎要压倒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大国,然而到了今天,美国经济不但没有被压倒,反而拉大了和日本经济的差距。而美国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就在于美国人没有盲目地与日本人在汽车、家电等传统
经历了市场的大滑坡以后,各出版社都把教材类图书当作了“救命稻草”,教材类图书因此成为左右市场格局的重要砝码。而在当前的形势下,创新又变成了改变教材类图书市场格局的必要手段。
创新的意义
表面看来,教材类图书不需要创新。毕业五年以后再次返回学校的人们,也许会发现今天的学生们所使用的教材和他们当时所用的教材并没有什么不同。这样,表面看来,靠创新而改变教材类图书市场格局的路已经被堵死了。然而,只因看到这种现象就放弃了努力的人,是因为没有从用户需求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尽管学校内因为各种原因还在使用着老式的教材,但学校里的学生已经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了就业的压力。因此,承受着巨大就业压力的学生,在老式教材不能满足其要求时,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教辅图书市场。某些计算机畅销书,其真正畅销的真实原因就在于充当了学生的教辅书。如邮电社的《Visual Basic6.0数据库系统开发实例导航》、《Visual C++6.0数据库系统开发实例导航》、《Visual Basic进销存系统开发实例导航》等。现在各学校都面临品牌的竞争,而随着品牌竞争的加剧,各学校自然也会重新考虑一下老式教材对他们的负面影响有多大了。
另一方面,人们所理解教材仅仅局限在校内学生的用书,而事实上,在IT业中,技术的更新正在以让人难以想象的速度进行着,因此IT业的人已经被迫养成了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样,IT的从业人员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教材市场。如清华社的《人件》、电子社的《加密与解密》、机工社的《设计模式――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等书,正是因为满足了这个市场的需求才得以成功。
在以上几个市场中,创新的力量造就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畅销书,因此,可以说创新已经变成了改变教材类图书市场格局的必要手段。
创新的手段
熊彼特在他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把创新定义为将一项发明运用于商业当中。时至今日,世界上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高潮都会伴随着创新,世界上每小时就有100项发明面世,然而另一个数字却表明由这些发明转化出来的专利在世界各国的利用率绝不超过2%。因此,要实现商业上的成功,选取的发明一定要有商业价值。具体到教材类图书,就是要从教法和内容两方面寻找有商业价值的发明。
针对目前教材的情况,从基础学习、快速学习、实操性学习、专业技能与电脑技术相结合的学习等几个方面,寻找教法的突破口,都可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国内的教材尽管老旧,但却常常存在着轻视基础学习的弱点。王选院士曾要求他的研究生们写够一万行程序再谈自己是做程序的,原因就在于编不够一万行程序的人的编程基础谈不上扎实。而只要我们稍加注意,我们就会发现有些编程的书尽管销量已达一个天文数字,但学完这本书并不能完全掌握该门语言。在这种教材和体制下培养出来的软件博士,已变成了开口就要价月薪8000元以上但却连一万行程序都没有编过的低能人。
IT技术的发展速度使之快得人们经常是学完了一本书后可能书中的技术已经落伍。因此,IT业内的成功人士往往是具备快速学习能力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用一种快速学习的方法包装计算机图书,那么经过包装后所产出的必定是畅销书。事实上,各种快速学习的方法已在大量涌现,计算机图书的策划编辑也已在向这个方向努力。前一时期出现的将多媒体光盘、图书等几种介质打包成一体的全方位图书,正是采用了这一思路。
国内的教材普遍存在着实操性差的弱点。以“操作系统”这门课为例,国内大学的传统讲法是讲操作系统的四个进程,很少有人会去拆分操作系统。而我国开源软件的最早倡导者宫敏则认为,利用某些操作系统的开源性,学生完全可以把自己编写的模块嵌进操作系统,其结果无非是两种:死机或调试成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学到许多对日后工作非常有益的底层知识。
把专业技能与电脑技术相结合,不仅能使教材类图书在教法上取得突破,还能在内容上取得突破,如电子社的《3DSMAX5室外建筑艺术与效果表现》采用的就是这种把专业技能与电脑技术相结合教法。内容上的突破所带来的市场变革则要更宽泛得多,如近来企业中的CIO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但因为CIO既需具备IT知识,也需具备管理知识,一些大型IT公司已在对自己的用户进行Mini MBA的培训,但在市场上,更多的CIO还找不到类似的教材可供学习。
创新的功用
上帝在拿走我们一些东西的同时,常常也在回馈给我们一些东西。各出版社之所以选择教材类图书作为“救命稻草”,是因为教材类图书的订数大,市场相对平稳。事实上,创新也不仅仅包含了技术革新或单纯的生产方法上的革命,同时也涵盖了体制的变革。正因为如此,也只有那些充满着扩张雄心的出版社,才会把创新进行到底。而因为创新所具有的力量,变革后的教材市场会真正属于这些出版社。在结束本文之前,也许需要提醒人们注意一个小小的细节:以往的《数据结构》采用的更多的是Pascal语言,而因为C语言更加实用,学校里的师生们都不愿仅为了数据结构再多学一门语言,这时,最先采用C语言讲授《数据结构》的是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数据结构(C语言版)》,这一小小的创新,使得清华大学出版社的这本书畅销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