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看作家手稿收藏

2004-04-0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于读书界与收藏界,我都挂上了一点边。我也写过一些读书与收藏方面的小文章,发表看法。日前见报上说,宁波天一阁博物馆收藏了当代铁凝、叶辛、高洪波、雷达、王剑冰、韩作荣等12位作家的14部手稿。事情引起一些反响,我没有名气却有想法。

作家、学者及一些有名文化人的手迹,在国内外不仅文化艺术机构收

藏,一些出名的大单位很早也注意了收藏。如人民大会堂、北京饭店、北京火车站等许多首都单位,都收藏有大量的名家书画作品。据说上海的新雅饭店,因为收藏名家书画手迹,积淀了很深的文化,成为海上文坛艺坛一个耀眼的雅集场所。这当然走的是字画收藏的路子,被很多人接受。

作家手稿收藏,其实也被不少机构看重,只是没有字画收藏那么吃香。有眼光的单位则不同。君不见,北京现代文学馆、上海图书馆这方面的收藏就走在别人前头。上图的现代名家手稿陈列,就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文化探宝人,使上图的文化档次上了更高的台阶。事情做在人家前头是最聪明的办法。这与鲁迅先生写文章,说他院内有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我们觉得有趣。而另外的人仿效,我们则觉得没趣。道理差不多。

1900年,敦煌守窟的王道士打开了藏经洞,让一批又一批的欧洲人、美国人、日本人前来淘宝,中国人反而蒙在鼓里,吃了大亏。古代的写经,都是毛笔字,那时候都用毛笔写(抄)文章。毛笔只不过是一种书写的工具,流传的却是文化。20世纪的作家学人写文章,也有用毛笔的,后来多数用钢笔、圆珠笔了。毛笔手稿的价值又多一层书法艺术在其中,那手稿价值自然要高一些。但钢笔不也蕴含着写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行为习惯吗?也有其特点。张中行先生写文章也用钢笔,他的手稿是自己保存,寄(送)出去的一概复印件。我亲眼目睹,张中行珍惜手稿不一般。北京现代文学馆,上海图书馆收藏了不少像张中行那样有文化价值的现代作家手稿。宁波天一阁这次入藏的当代12位作家手稿,没有张中行那样的文化价值,但也是可取的。我们都应该借鉴前面的教训。

前不久也看到江苏新华日报搬迁,说办公无纸化已真正普及。我还注意到,现在不少年轻的博士,写字实不敢恭维。因为办公无纸化,别指望见到多少有书法韵味,即便钢笔字,也没有几人能大方、潇洒流畅了。手稿已变成珍贵的收藏品。茅盾、巴金、老舍、丰子恺、郑振铎、叶圣陶的字,无论毛笔钢笔,都要一纸千金万金了,潘家园的小贩都非常懂行。无纸化办公与写作,很多作家都没有手稿了,手稿珍贵起来。钢笔替代毛笔,无纸化又取代手写,革新带来的方便,又让人们难以忘怀一些事物。作家手稿收藏就寄托着人们的这份情感。别说当代作家手稿,就是我这无名书生这几年发表在北京日报、中国文物报等几家报刊上的二三千字以上文章手稿,我一朋友都多次希望收藏而未果。我不可能故意抄一遍给他。“风水轮流转”,作家手稿收藏很有意思。天一阁收藏现当代作家手稿,不会给范钦的明代藏书楼抹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